
耳疮是指外耳道的弥漫性红肿疮疡,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溃疡、渗液等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
主要是因为吸烟会造成动脉硬化,尤其是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黏度增加,供应内耳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甚至会直接造成耳聋。同时,一氧化碳中毒可使螺旋神经节、前庭神经节和脑干核网状质受损害,这些组织都是与听觉有关的关键部位。
1、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
2、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
3、注意耳部卫生,凡患处湿重而脓水浸淫者,宜使之干燥;凡血虚而枯槁者,宜用油膏类药,使之滋润。
4、患病期间,忌食辛辣、香燥的食物以及鱼、虾等食品。
耳廓痛,耳廓红肿,外耳道疼痛,耳痒,耳后淋巴结肿大,耳后长包
耳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轻者耳内微痒微痛不适,重者耳部疼痛痛引脑门。 重者外耳道肿胀较甚,皮肤溃烂,流脓,或耳前、后淋巴结肿痛。病情迁延,则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窄,有痂皮或碎屑,或有褐色分泌物。
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
1、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3、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4、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5、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及时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宜吃食物
1.宜食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 2.宜食清热降火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食煎炸的食物;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平时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例如:猪肝, 马蹄(荸荠),莲藕,西红柿,苹果,提子,红萝卜,菠菜,雪梨等。
2、术后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避免过硬等刺激性食物。
3、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红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