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由于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种因素失治后,另一部位的汗腺发生代偿,以保持体温。
尚无较好措施,主要是预防相关疾病,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背景,预防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放松心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下半身无汗或少汗,上半身热刺激性多汗,夜间盗汗,压力和体位性多汗,婴儿睡觉出汗
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糖尿病 继发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下半身无汗或少汗症出现代偿性多汗症。
(1)上半身(躯干为主)热刺激性多汗症,以夜汗常见。
(2)面,颈部味觉性多汗症。
2.交感神经切除后,在颈部和胸交感神经切除后发生病理性,味觉性多汗症。
3.夜汗,除了上述的原因可致多汗外,还可因心血管心内膜炎,淋巴瘤,甲亢,系统性血管炎,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撤药反应,自主功能失控状态,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夜汗症。
1. 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是正常结果,继发性多汗症则有与原发病相关的表现。
2.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多汗症有辅助诊断及鉴别意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心身疾病的发病,一般说来,与自主神经的不稳定性有关,且大多数心身疾病均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上。因此.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眼心反射、卧立试验、竖毛反射、组胺试验、体位变换试验等。
西医疗法
1.根据不同病因做相应治疗。
2.镇静安定剂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利舍平、谷维素、溴剂等对情绪性多汗有一定疗效。
3.胆碱能药物 如阿托品、颠茄、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溴丙胺太林(溴本辛)等,或落叶松蕈素(agaricinum)0.001~0.003g/d,3次/d内服。
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 辨证用药,湿热蕴阻型,宜清热利湿止汗,方用清脾除湿饮加减(赤苓皮15g、生白术10g、黄芩10g、生地10g、生栀子10g、生枳壳10g、泽泻10g 灯心10g、竹叶10g、茵陈10g、姜黄10g、车前草10g)。
偏虚型,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黄芪10g、防风10g、白术10g、党参10g、茯苓10g、薏米仁10g、扁豆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0g、桂枝10g)。 针刺治疗:上身出汗,可选用列缺、曲池;下身出汗,可选用三阴交、血海、太溪;面部出汗,可选用大椎、通天。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激烈起伏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保持心境平和。
宜吃食物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 2.宜吃性味稍微寒凉的食物; 3.宜吃含有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燥性的食物; 2.忌吃咸味重的食物; 3.忌吃黄曲霉素含量高的食物。
自汗者要多喝水,使得体内的液体量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不宜吃过多的生冷瓜果,适宜吃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如: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另外,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