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预防胆囊息肉样变是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多吃蔬菜,粗粮,少吃高胆固醇的饮食,所以说饮食上控制及积极地体育锻炼是主要预防措施。另外要定期超声检查。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息肉,恶心与呕吐,上腹不适,右上腹痛,食欲下降,胆囊结石
在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胆囊的胆固醇性息肉,特别是年轻病人中占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下所见的息肉样病变多见于此,是良性非肿瘤病变,不会恶变。这个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现在因为国人的营养补给有很大的提高,胆固醇代谢紊乱也明显提前,也可同时有血中血脂增高。病理上可见胆囊粘膜固有膜下有大量吞噬胆固醇结晶的单核细胞聚集,突出于胆囊粘膜腔内,与胆囊壁间有蒂相连。息肉常是多发的,多为3mm~5mm,没有迅速增大的趋向,并可脱落随胆汁排出。也可有合并胆囊炎,不会恶变。也会随着排出而消失。
多发,直径小于1cm,体积不迅速增大是胆囊胆固醇息肉的特点。多数不需手术,定期复超声即可。胆囊的良性肿瘤中以胆囊腺瘤为最多见。和消化道其他器官的腺瘤一样,具有潜在的恶性。从医院切除的胆囊病例中,推算胆囊腺瘤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它的发生可能和胆石,慢性炎症的长期剌激有关。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的关系有可能像结肠腺瘤样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即是息肉-癌的顺序。在组织学上可能是经过腺瘤样增生→腺瘤细胞中、重度异常增生→癌变。现在从组织学上或临床上都支持这一观点,即胆囊腺瘤有潜在的恶性性质。
检查:
1、B超检查
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
2、三维超声成像
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分清息肉息肉样病变和胆囊壁的关系,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
3、内镜超声
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与胆囊癌的鉴别。
4、CT仿真内镜
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大小、生长部位、形态、表面、基底等影像改变。
5、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
超声检查的可靠性远大于CT、MRI的检查。
当超声发现有胆囊息肉样病变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发的胆囊息肉并小于1cm,不需要手术,可继续观察。因此一般手术适应证为:
1、 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并有明显临床症状的。
2、 胆囊息肉在1cm以上,无临床症状,单发的息肉。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息肉有丰富的血流或胆囊颈部的息肉。
3、 疑有早期胆囊癌的可能,虽然不能肯定都应积极考虑手术。
绝大多数专家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处理就是做胆囊切除,其目地是预防和治疗胆囊癌。现在多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多数病人能接受。手术中对于疑有早期胆囊癌的,经病理检查证实是有癌变并已侵犯到胆囊肌层或浆膜层,理论上应做胆囊癌的淋巴结清扫或扩大切除。切除的胆囊都应做病理检查。
现在人们对于微创手术的要求增高,很多人要求保留胆囊,现在是否保胆囊争议很大。但是多数专家认为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主要目地是防止恶变,往往胆囊腺瘤或癌的基底很宽,不切除胆囊不能彻底切除病变,如果采用保胆囊的会丧失了早期根治胆囊恶性病变的机会。以后是无法弥补的,后悔已晚。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宜吃食物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忌吃油腻脂肪高的食物;3、忌吃刺激的饮料。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