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胆热
概述:胆热
疾病常识
1.病因

本证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内伤,导致郁热壅于胆腑或气郁化热,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往往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2.预防

作息要有规律,少吃油炸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诊断方法
1.症状

腹胀,黄疸,眩晕,干胁痛


症见右胁或两胁疼痛、黄疸、尿短黄赤、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头痛眩晕、易怒、耳聋、鼻流浊液,舌红苔黄,脉弦数。

2.检查

胆囊胆道B超检查、 静脉胆囊、胆道造影 、粪胆红素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十二指肠引流、一般性状检查。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法则:清热泻胆。  

一、中药治疗: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12克、竹茹15克、半夏10克、赤茯苓12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碧玉散20克(包)、大黄10克,本方适用于少阳热重兼痰湿之证。纳上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l剂。  

2.加减变化:呕吐酸水者,加服左金丸3~5克,每日3次;肢体?痛者,加桑枝12克、薏苡仁15克、丝瓜络10克;湿热发黄,热重湿轻者,去陈皮、半夏,加茵陈25克;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10克、佛手10克。  

二、中医的其他治疗:  

(一)外敷药物  

1.竹茹、生姜适量,绞汁,棉浸擦胸口,用于呕酸苦水。  

2.青皮15克,为末,醋炒敷胁下,用于胸胁胀痛。  

3.南星捣烂,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用于黄疸。  

(二)灌肠疗法  

1.生大黄25克,煎煮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2.生大黄20克,青蒿15克,黄芩15克,陈皮1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少阳胆经热甚之证,热郁少阳半表半里,以致权机不利,必以清胆之剂泄其热而利其枢机。  

(二)胆病影响脾胃,化生湿热痰浊,少阳相火衰煺易见呕逆吞酸等症;湿热留连易发黄疸,必辅以或加强辛开苦降芳化利湿煺黄之品.因胆热常可横逆于胃而形成胆胃不和之证,故治疗时,一则要注意胆胃并治提高疗效,二则要时时注意维护胃气,切勿过用苦寒,以免伤胃。  

2.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低脂肪酸的食物; 2.宜吃低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清淡的饮食。

忌吃食物

1.忌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2.忌吃高脂肪酸的食物; 3.忌吃燥热性的食物。


胆热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  

(1)橘皮3克、粳米1小撮,水煎,姜汁冲服,治疗呕吐。  

(2)蕹菜250克,洗净,切碎,荸荠10个洗净,去皮,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出锅前可加冰糖适量,1日分次食用,吃菜和荸荠,喝汤。适于口苦胸闷等症。  

(3)白萝卜1个、生姜10克,捣碎挤汁,加红糖开水冲服,适于呕吐甚者。  

(4)土豆100克、生姜10克,分别洗净,切碎,橘子1个去皮核,共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食前服饮1汤匙,适于口苦胸满,呕恶,食欲不振者。  

(5)玉米须33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适用于黄疸者。  

胆热饮食宜忌

宜  

可以选择清热泻火、利胆的食物。  

1、水产类:蟹、田螺、海带、海蜇、海藻等。  

2、水果类:梨、批把、甘蔗、柿子、西瓜、桃、香蕉、青呆、桑椹。  

3、蔬菜类:茄子、萝卜、冬瓜、丝瓜、青菜、菠菜、芹菜、马铃薯、苦瓜、莲藕、空心菜、番茄、笋、黄瓜、菱角、蘑菇、百合等。  

4、谷物类:大麦、小麦、绿豆、豆制品、豆鼓等。  

5、其他:茶、莲心、菊花、胖大海、蜂蜜等。  

忌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例如香肠、腊肉、腌菜。  

3.不吃海鲜:这些食物俗称“发物”。  

4.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展开
疾病介绍

胆热,病证名。指胆经受邪化热。见《中藏经》。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