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大肠湿热
概述:大肠湿热
疾病常识
1.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冰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粘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德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2.预防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不应单纯吃清淡类食品,应荤素结合,要吃饱吃杂,多饮水,保持体内营养平衡,这样才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诊断方法
1.症状

体内湿热,里急后重,腹泻,腹痛,粪便脓血,舌苔黄


临床表现:利下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便次增多,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并见腹痛,发热汗出,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炎,细菌性急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2.检查

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塬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塬菌如沙门氏菌感染可作血培养。病毒性胃肠炎可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查病毒的抗塬和抗体。也可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寄生虫性肠炎可直接镜检,寻找病塬体及其虫卵。真菌性肠炎可从大便中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养。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1、基本方药:

(1)芍药汤加味:芍药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大黄6克、银花15克、槟榔l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

(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克、黄芩l0克、黄连6克、甘草6克、银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车前子10克。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基本方(1)加荆芥10克、防风6克、羌活10克;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芒硝10克(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每服6~9克,日叁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叁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挟食滞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叶6克。

二、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煳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

4、噤痢膏:牙皂6克、细辛27克、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12克。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2.护理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故此建议适当的多吃一些祛除湿热食物,比如多吃一些绿豆、马齿苋、大蒜、绿茶、苦瓜等食物,平时还可以喝一些绿豆粥,吃一些蒜瓣来预防大肠湿热和感染的情况。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为宜。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清热利湿的蔬菜汤; 2.宜吃健脾和胃的杂粮粥; 3.宜吃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发性蔬菜; 2.忌吃肥腻的肉食;3.忌吃海鲜。


食疗方(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加味车前子粥

【组成】车前子(包煎)15~30克,木棉花30克,粳米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车前子用布包好与木棉花共煎汁,去渣,再加入粳米同煮粥,人白糖调味。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有黏液便者。

银花莲子粥

【组成】金银花15克,莲子10克,粳米50~70克,适量白糖。

【制作】先将金银花煎取药汁,去渣,用药汁加适量清水,和莲子、粳米共煮成粥,调入白糖即可。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热服。

【功效】清热祛湿。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腹痛泄泻,心烦口渴者。

展开
疾病介绍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相当于中医的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痔疮。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