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状态下与多种细菌感染有关,全身营养不良,搔抓等外界刺激也可诱发本病,部分患者可伴有溃疡性结肠炎。
(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状态下与多种细菌感染有关,全身营养不良,搔抓等外界刺激也可诱发本病。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肉芽肿,充血,角质层过度增厚,结痂,皮肤色素加深,口炎,脓疱
损害主要发生在头皮,腋窝,外阴部,腹股沟,唇红或口腔黏膜,初起为基底充血的粟粒大小脓疱,以后可融合成片,脓疱破溃后结痂,痂下为增殖性肉芽肿,发生在唇红缘的往往呈乳头瘤样损害,呈增殖性化脓性口炎 (pyostomatitis vegetans),常继发于湿疹或皮肤真菌病继发化脓性感染之后,病程慢性,但可自愈,愈后遗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组织病理:表皮有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改变,并有脓肿形成,渗出液细菌培养及组织的特殊染色可发现病原菌,常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治疗方法(一)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注意皮肤卫生。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葡萄球菌菌苗等也有益。局部渗出多时可用1∶8000高锰酸钾液湿敷,或用0.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湿敷,每半小时交换一次。渗液不多时可用10%硫黄鱼石脂洗剂外涂。抗生素软膏外用。也可用中药黄连、黄柏、生地榆或藏青果等研粉配成软膏外用。并可酌情应用加压绷带。顽固性慢性损害可用焦油类、类固醇激素类及抗生素类配伍外涂。浅层X线照射可促使症状好转。
(二)预后
病程慢性,但可自愈,愈后遗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1.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浓酒,浓茶。并且应该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脂肪能产生热量帮助人们抵御寒气,并能使皮肤得到滋润,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它们有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的作用。
2.皮肤瘙痒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增殖性皮炎(dermatitis vegetans)又称增殖性脓皮病(pyoderma vegetans)或良性增殖性天疱疮(benign pemphigus vegetans),是具有增殖性损害的一种慢性脓皮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