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内科 > 心内科 > 早期复极综合征
概述:早期复极综合征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因

近些年,随着心电图的广泛应用ERS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认为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有关,这种改变应属于正常变异。

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心肌(30%):

心电复极的变异有人认为ERS系因部分心肌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提早复极的结果,多见于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故ST段移位以V2~V4为显著因而称之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交感神经兴奋性(32%):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ERS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运动员,绝大多数有心动过缓,睡眠时ST段升高更为明显。但用阿托品并不能使ERS的特征性心电图消失而运动或体力应激时随心率增快ST段可降至正常甚至全部ERS的特征消失,故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有关。

先天性因素(20%):

国内有报道一家兄弟7人均有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故,不排除ERS有先天性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2.预防

本症因属于正常变异,故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等鉴别,否则会给受检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威胁。

诊断方法
1.症状

疲劳,电生理异常,心悸,心率增快,先天性心脏传导,传导阻滞,胸痛,头晕


ERS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并非器质性心脏病征象,多数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占优势的表现,常感头晕,心悸,易疲劳,心前区不适,刺痛或挤压痛,有时可放射至左肩,臂,心前区痛与体力应激无关,服硝酸甘油类不能缓解,ERS患者长期随访X线胸片,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和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ERS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器质性心脏病,当伴明显胸痛,心悸等症状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ERS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据两个以上的导联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

1.QRS综合波J点处ST段抬高,0.5mV以上。

2.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部位多见于V3~V5,肢导联亦可抬高,但aVR导联无抬高。

3.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随年龄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4.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5.T波高耸或倒置。

 

2.检查

主要靠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检查ERS特征:

1.R波降支与ST段连接部出现J点或J波,若J波明显,尤其在V1~V2导联可显现r′图形,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

2.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升高0.1~0.6mV,升高的ST段弓背向下。

3.ST段抬高的导联,T波呈对称性增高,ST段与T波升支融合。

4.胸前导联R波升高,S波变小或消失,上述改变多见于V3~V5导联,可持续多年,但也可反复改变。

5.T波可出现倒置,常在ST段升高的V3~V5导联,其特点:倒置T波两支不对称,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变浅或直立,口服氯化钾或普萘洛尔后方可变为正性T波,但ERS的特征ST段并无改变。

6.其他心电图改变 P-R(Q)间期缩短,大于0.12s,短于0.14s;ST段抬高的导联及Ⅱ,Ⅲ,aVF导联可见双峰型P波,属房内传导阻滞表现;可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ERS是良性心电图变异,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若合并神经循环异常,可给予对症处理,胸痛可给予止痛剂,严重时可给予硝酸甘油制剂,若出现心律失常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二)预后   

ERS只是正常心电图变异,预后良好,ST段抬高随年龄增长,可减轻或恢复正常。

2.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维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有酒精等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温热性的食物; 3.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可进行适量的运动。

展开
疾病介绍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S)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主要表现为以胸痛,胸闷、心悸为主,心电图上ST段抬高,酷似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心包炎等图形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