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
支原体感染(40%):
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上,此黏附作用与肺炎支原体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结构有关。当此黏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
环境因素(30%):
在我国小儿肺炎四季散发,但多发生在冬季或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感冒多发的季节,南方有时在夏季或夏秋季节也有发病小高峰出现。空气污染、居室拥挤、屋内通风不良等是小儿肺炎的外环境诱因,而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小儿腹泻、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均可以成为小儿肺炎的内在因素,这些患儿一旦发生肺炎,病情往往较重、病程也较长,容易成为迁延。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上,此黏附作用与肺炎支原体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结构有关,当此黏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应答先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然后出现IgG抗体,持续较长时间,鼻咽部局部产生的分泌性IgA抗体,能有效地抑制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结合,呼吸道IgA抗体比血清中抗体对宿主的免疫状态有更直接关系,在感染防御上局部抗体甚为重要,局部免疫除IgA外,局部细胞免疫也发挥作用,因为初次感染使幼儿致敏,促使再次感染时发生较重的临床表现,表明本病与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关系。
病理改变主要为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管壁水肿,增厚,有浸润斑,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有黏液甚至脓性分泌物,镜下所示为急性细支气管炎伴有间质性肺炎,肺泡内可见有少量水肿液及巨噬细胞,细支气管壁有水肿,充血以及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腔内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及细胞残片,附近的肺泡间隔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可见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
平时应做好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有专家提醒,平时孩子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室内要开窗通风,使肌体的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合理地调配营养,及早地给孩子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D,晒太阳,这样可退减小儿肺炎的易感因素,也有助于肺炎的预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还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有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
乏力,鼻塞,气短,脓痰,咽痛,食欲减退,支气管肺泡音,肺纹理增多,肌肉酸痛,斑丘疹
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支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
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病情一般较轻,有时可重,但很少死亡。发热3天至2周,咳嗽可延长至6周左右。有10%复发,肺炎见于同一叶或同一叶,少数病人红细胞冷凝集滴度效价在1∶500以上。/可有相当的血管内溶血,溶血往往见于退热时,或发生于受凉时。
极少数病例可伴发中枢神经症状,例如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生神经根炎,甚至精神失常等。出血性耳鼓膜炎、胃肠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包炎、心肌炎、肝炎也有发现。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正常范围内,但偶尔亦可升高,25%患者白细胞超过10.0×109/L,少数可达(25.0~56.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直接库姆斯(coombs)试验可阳性,血沉在发病初期阶段可增快。
2.培养法
因肺炎支原体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需观察10~30天或更长时间,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目前国外仍使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Hayflied培养基,国内多用首都儿科研究所以马丁培养基或猪肺消化液为基础的培养基。
3.血清学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广泛使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32者判为阳,其敏感性可达90%,特异性为94%,仅初次感染时出现阳性,再次感染时常不出现阳性反应。
间接血凝试验:主要检测IgM抗体,此后7天出现阳性,10~30天达高峰,12~26周逐渐降低,急性期采血宜早,否则不易测出4倍增高的抗体,特异性尚不理想,与补结试验相似。
冷凝集试验:是一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试验,有33%~76%感染者为阳性(效价≥1∶32),效价越高该病的可能性越大,常在发病的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约2~4个月,此试验在婴幼儿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4.核酸杂交试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标记的核酸探针技术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此法虽灵敏度高且特异性较强,但要求条件也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难于在临床推广。
5.聚合酶链反应(PCR)
自1992年该法用以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标本,从综合结果看,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灵敏度比普通培养法高10~100倍),也明显高于血清学和探针杂交法,其特异性也较强,与其他支原体无交叉反应,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扰,所需时间较短,因而采用PCR法可争取早日确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时,快速可靠的诊断更为必要,由于此法相当敏感,故实验操作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污染。
6.肺部X线检查
可见模糊云雾状或均匀一致的阴影,近肺门部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浅,边缘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叶,绝大多数为一叶受累,以下叶多见,左下最多,右下次之,侧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积液,10%左右见肺不张,偶见胸膜炎,肺部病变通常在2~3周吸收,完全吸收需4~6周,小儿约30%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支原体肺炎西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对症治疗:忌用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溶血。一般选用具有缓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卡巴匹林钙、赖氨比林、柴胡等,高热时辅以物理降温。化痰止咳。清除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雾化吸入。
2、抗菌治疗
临床首选红霉素30~50mg/(kg? d),分4次口服,成人1.5g/d,分3次口服,疗程2~3周。大环内酯类新药,如罗红霉素,胃肠副作用少,体液浓度高,细胞穿透力强,半衰期长,用量小,5mg~10mg/(kgd),分2次口服。新药阿奇霉素胶囊首剂10mg/(kgd),以后5mg/(kg?d),一次口服,5天为一疗程。因半衰期长,停药后药效尚可持续1周。也有选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每次0.4g,2次/d,疗程5~7天。
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方法
肺炎属于温热病范畴中的“肺热喘咳”、“风温犯肺”等症。常用中药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寒水石、银花、连翘、苏子等。发热有汗可加黄芩,或重用生石膏;发热无汗时可加鲜芦根;咳喘多痰加天竺黄、莱菔子等。
避免与肺炎患者接触,可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煮沸食醋进行房间空气消毒,少去公共场所,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并注意肺炎发病的季节变化。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的食物; 2.宜吃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3.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热性的食物; 2.忌吃刺激性的食物。
患者饮食
1.忌辛辣食物:辛辣食品性质温热,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使病情加重。所以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咽喉及气管,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
2.忌油腻食物:肺炎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
3.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食疗秘方(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取柚子肉5瓣,白菜干60克,北芪15克,猪瘦肉250克。共煲汤服食,每日1剂,分2次服。可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2)用百合50克,薏米200克。加水5碗,煎成3碗,分3次服,每日1剂。
3)取核桃仁、冰糖各30克,梨150克。共绞碎,加水煮服。每次1匙,每日3次。
4)用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鸭梨1--2个,冰糖适量。先将鸭梨切块去核,与杏仁同煮,梨熟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5)取党参10克,大枣15克(去核),糯米150克。加适量水共煮粥,用白糖调味服用。
6)用杏仁10克,去皮尖,水研滤汁,大米30克。加水共煮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