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不同表现在颗粒大小,硬度和颜色的不同,如马杜拉足肿菌颗粒一般0.5mm大小,无菌鞘,质硬,黑色,而波氏足肿菌颗粒1mm大,有菌鞘,质软,黄白色;马杜拉放线菌颗粒一般大于0.5mm,质软,有菌鞘,黄白色,而巴西奴卡氏菌颗粒0.5mm大,可有菌鞘,质软,色白;只有白利梯足肿菌颗粒为红色,上述致病菌除伊氏放线菌外都存在于土壤,也是植物的致病菌。
(一)发病原因
主要病原菌为奴卡菌和足菌肿马杜拉菌,根据病原菌不同,足菌肿分为两类:
真菌性足菌肿(eumycetic mycetoma):病原菌包括形成白色颗粒的镰状霉,雷氏枝孢霉,吉林支孢霉,构巢曲霉,黄曲霉,茄病镰孢,罗萨梯新龟甲形菌,假性阿利什霉(异名尖端赛多孢),和形成黑色颗粒的新月弯孢,膝曲弯孢,甄氏外瓶霉,塞内加尔小球腔菌,汤普金斯小球腔菌,足菌肿马杜拉菌,灰马杜拉菌,罗麦卢棘壳孢和麦金诺棘壳孢,放线菌性足菌肿(actinomycetic mycetoma)由放线菌属的巴西奴卡菌(Nocardia brasilliensis)和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madurae)等8种引起。
(二)发病机制
本病常因外伤后接种入体内,感染开始为丘疹或深部结节,结节逐渐扩大融合成肿块,化脓形成瘘管,自体外排出脓液,损害可愈合,消散,以后又反复出现临床症状,是由自然环境中的真菌或放线菌侵入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以菌体包裹形成颗粒为特征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皮肤和皮下组织具瘘管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典型颗粒,颗粒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浸润。
由于本病多因田间劳动时,皮肤破损致病菌侵入而引起,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外伤和接触腐烂物质,有外伤时应及时清创处理,对于较小的病损应尽早治疗,可避免加重。
骨膜炎,鸡眼,脓疱,脓肿,皮肤粘连,骨溶解,丘疹,骨质疏松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男多于女,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尤以手,足部常见,病程呈慢性经过,常有外伤史,皮损开始为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逐渐融合成肿块和多发性脓肿,与皮肤粘连,表面暗红色,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瘘管引流液呈脓性及血性,皮下组织破坏时有脂状液流出,引流物中混有颗粒,颗粒根据病原菌不同可呈黄,白,黑等不同颜色,大小约0.3~4µm直径不等,日久,部分老皮损瘢痕形成,新结节又不断出现,形成结节,肿块,瘘管及瘢痕同时布满受累肢体,脓肿侵及邻近结构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和骨坏死,导致严重的畸形和残疾。
病情缓慢进展,一般不累及全身,但有些病原菌可经淋巴和血行播散,累及内脏。
细菌培养可确定病原菌种。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将颗粒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于载玻片上,加20%氢氧化钠1滴,镜下可见团块由菌丝和孢子交织而成,菌丝宽而有分隔,直径约2~5µm,菌丝末端和颗粒的周边有许多肿胀细胞,有的颗粒中可见厚壁孢子,若没有宽大菌丝,则可能由放线菌引起。
2.培养 在含有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再鉴定菌种,由于治疗和预后不同,鉴别菌种十分重要。
3.影像学检查:骨受累时X线可显示骨坏死,骨质疏松和小骨的融合,有局限性骨肥大和骨溶解,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阴影。
4.组织病理:皮肤和皮下组织具瘘管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典型颗粒,颗粒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浸润,少数病例还可表现退行性肌炎,淋巴管炎,骨膜炎,骨质溶解和骨纤维变性等变化。
外科手术切除。对早期局限性病灶,可采用局部病灶切除法。如果是深部组织病灶,切除范围要广泛,以免留有遗患。
X线辅助治疗。X线辅助治疗能有效的防止皮肤外伤,避免感染。
药物治疗。
系统性感染:可以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肺足菌肿可用0.3%球红霉素溶液气雾吸入治疗。而放线菌和奴卡菌引起的足菌肿的治疗则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局部病灶:足菌肿局部病灶可采用每毫升含1-2mg的两性霉素B溶液进行局部注射治疗。
真菌性足菌肿也可选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疗程至少3个月。
星形诺卡菌,可用青霉素G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治疗。
巴西奴卡氏菌,可用青霉素G联合复方甲基异唑治疗。
可视情况采用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
适当增添少量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菜肴要避免过咸,尽量以蒸煮为主,不要油炸煎烩。避免暴饮、暴食,喝酒和高脂肪,辛辣刺激的饮食。饮食要注重清淡,味道爽口。新鲜蔬菜如青菜、大白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修复。
宜吃食物
1.宜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含锌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 2.忌吃酒精类的食物。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