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
迄今确切病因尚不明。多发性,但也未证实。现把几种学说的相关因素罗列如下:
遗传(30%):
脂溢性角化病,有时有家族史,说明本病有遗传倾向。由于本病呈疣状外观,提示其病因可能与人类乳头瘤有关,但经反复研究,并未发现病毒与本病发生的证据。表皮生长因子被涉及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疹外观,伴发各种各样的内脏恶性肿瘤,黑棘皮病以及其他表皮增生现象均提示肿瘤衍生的循环生长因子可能与这些皮损的发病机制有关,但迄今尚无确定证据。
黑色素细胞增生(30%):
黑色素细胞增生常见于脂溢性角化病。也提示黑色素细胞与黑色素细胞衍生的生长因子,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上起到某种作用。
发病机制:
本病从病理上可分为6型,即角化型、棘层肥厚型、巢状型、腺样型、刺激型与黑素棘皮瘤。但常混合存在。所有类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其特点是肿瘤病变的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端与正常表皮相连。增生的表皮中可见两型细胞,一种为棘细胞或鳞状细胞,与正常表皮中所见鳞状细胞相同,而另一种为基底样细胞,类似表皮基底细胞,但较正常基底细胞为小,胞核相对较大,此种基底样细胞也是本病特点。各型变化也各有不同,角化型者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显着,而棘层肥厚不明显,表皮大部分由鳞状细胞组成。
脂溢性角化病大多发生于老人,虽然亦可见于青年人,但一般均发生于30至40岁以后。以往曾认为本病是一种迟发上皮痣、良性上皮性肿瘤、老年皮肤变化或感染性病变,但迄今确切病因不明。因此尚无明确预防措施。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角栓,胸部瘙痒,鳞屑,丘疹
本病常见于30岁以上患者,皮损开始为一个或多数扁平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或褐色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天鹅绒样到轻度疣状,以后缓慢增大,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黑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直径不超过3cm,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故称脂溢性角化病,不少损害表面可见角栓,皮损可发生于除黏膜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但以颜面和躯干中部最多见,皮损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1.损害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颞部,其次为手背、躯干和四肢。
2.初起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或黑色,直径一般不超3cm,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以后皮损渐扩大隆起,色素加深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呈疣状,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质软而脆,揭去痂皮后呈粗糙、湿润的基底,表面呈乳头瘤样,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征之一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
3.短期内出现多发性脂溢性角化样皮损,可能伴发内脏恶性肿瘤。
病程缓慢,损害可扩大或融合成大块。
组织病理:本病组织病理呈多种不同的表现,通常分6型,即角化型,棘层肥厚型,菌落型,腺样型,刺激型和黑棘皮型,同一损害中,常见不止一型的上述类型。
上述各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与乳头瘤样增生,绝大多数病例,棘层肥厚完全是由于肿瘤向上伸展,因此肿瘤下端平坦,与两端正常皮肤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为本病组织病理上的特点,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前者与正常表皮中所见的鳞状细胞相同,而后者比正常基底层细胞小,胞核相对较大,兹将上述六型分述如下:
1.棘层肥厚型:为本病最常见的类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病常轻,但表皮显著增厚,有些病例中增厚的表皮虽然只包绕着狭窄的乳头,另一些病例则可见由增厚,交织的表皮细胞索围绕结缔组织岛而构成的网状外观,可见很多角质凹陷在横切面上表现为许多假性角囊肿,此外亦见呈骤然而完全角化的真囊肿,在显著增厚的表皮中,基底细胞的数目超过鳞状表皮,此型黑色素含量较正常者多。
2.过度角化型:也称指状或锯齿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殖明显,但棘层肥厚不大明显,很多表面被覆表皮的真皮乳头,向上呈指状伸展,好像教堂的屋顶,表皮大部分由鳞状表皮组成,但到处可见小簇基底样细胞,一般无大量黑色素。
3.腺样型:表皮呈许多细的表皮细胞束从表皮伸向真皮并分支和交织,很多束仅由双层基底样细胞组成,纯网状损害无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但腺样型也常伴有棘层肥厚型,后者常见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腺样型的基底样细胞常见明显色素增加。
4.菌落型:表皮内有极显著的细胞巢,后者在有些病例中因胞核小而深染,只在少数部位见到细胞间桥,而与基底细胞上皮瘤的病灶相似,有些病例细胞巢则由有明显细胞间桥的相当大的细胞构成。
5.刺激型:此型特点为出现很多由许多排列成洋葱状的嗜酸性扁平鳞状细胞构成的鳞状旋涡或鳞状珠,因此像分化低的角化珠,但这些鳞状旋涡,小而数目多,呈限界性而易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区别,此外,刺激型脂溢性角化病可向下增长,超过非刺激型通常所见的水平分界线。
6.黑棘皮瘤型: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相当罕见的组织学类型,损害内散布有很多充满黑色素的大黑色素细胞,银染色这些细胞有大的树枝状突,并含有相当量的黑色素,而角质形成细胞几乎不含任何黑色素,本型不同于通常的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后者仅有少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几乎完全位于角质形成细胞内。
(一)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用液氮冷冻治疗,一般15~20s。特别适合于损害数目多者。亦可用刮除法,最好先用液氮喷冻,使组织变碎而易于刮除,一般不留瘢痕。此外亦可酌情选用激光或电灼疗法。诊断可疑时,可手术切除活检。
(二)预后
皮损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1.膳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量。脂肪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症状,每天供给总膳食脂肪量应在50克左右。可适当给予高蛋白饮食,还应注意少吃甜食,因为含糖较多的饮食可促使脂肪异生后产生更多的脂肪。
2.要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的食物要适量多吃,猪肝、胡萝卜、蛋黄等,除上述之外,还要多吃含维生素C、B1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适量的增加谷物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对脂溢性皮炎大有益处。
3.应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缺锌也可产生脂溢性皮炎,如动物肝、瘦肉、禽类、坚果类等,以纠正人体内锌含量相对不足。避免高碘饮食很重要,因高碘饮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