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65%):
多见于皮肤色素较深的人种,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性联隐性遗传,由核酸内切酶缺陷造成DNA修复功能异常所致,部分基因的杂合子表现为雀斑样损害,患者有明显对日光过敏素质,有些对280~310nm波长敏感,有些则完全正常,由于紫外线长期照射,使表皮细胞核的DNA受损伤,表皮成纤维细胞完全或部分缺乏修复功能,造成本病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氨基酸尿,血清酮升高。
细胞缺乏核酸内切酶(15%):
本病的主要生化缺陷是由于皮肤部位细胞缺乏核酸内切酶,而使日光损伤的DNA不能正常修复,多自幼年发病,家族中常有近亲结婚史。
1、避免近亲结婚。防止日光照射。
2、合理饮食,劳逸结合。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色素斑,雀斑,皮肤干燥,色素脱失,结痂
初起在暴露部如面,唇,结膜,颈部及小腿等处出现雀斑和皮肤发干,类似日光性皮炎,开始皮肤发红,以后出现持久性网状毛细血管扩张,在红斑基础上可发生大小不等的灰色或灰褐色色素斑片,雀斑样皮损或点状色素脱失斑,有时可见结痂性和大疱性损害,常见疣状角化,可自行消退或恶化,可在3~4年内出现恶变的肿瘤,多为基底细胞癌,鳞癌或黑色素瘤,且为多发性,可因广泛转移导致死亡。
毛发及指甲常正常,牙齿可有缺陷,本病常在10岁前死亡,2/3患者于20岁前死亡,眼损害可见于80%的患者,可有畏光,眼睑外翻和下睑损毁致球结膜暴露,结膜可有色素斑,血管性翼状胬肉,角膜混浊,患者发育差而矮小,很多患者智力显著迟钝。
早期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可有角化过度,马尔匹基层变薄伴某些皮突萎缩和伸长相互交叉,中期表皮部分区域表现萎缩,间以棘层肥厚,表皮细胞核排列紊乱,有些区内表皮呈不典型性生长而使其组织像有如日光性角化病,到晚期肿瘤期可见各种肿瘤的组织学改变。
(一)治疗
外涂避光软膏,如25%二氧化钛霜等,内服维生素A及烟酰胺或硫酸锌。如发现肿瘤角:早期手术切除。
(二)预后
本病常在10岁前死亡,2/3患者于20岁前死亡。可在3~4年内出现恶变的肿瘤,多为基底细胞癌,鳞癌或黑色素瘤,且为多发性,可因广泛转移导致死亡。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皮肤癌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宜吃食物
1、宜食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 2、宜食清热降火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食煎炸的食物;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