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外科 > 普外科 > 游走脾
概述:游走脾
疾病常识
1.病因

先天性因素(45%):

正常脾脏因有脾胃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以及脾膈韧带的支托维持和腹肌张力产生的腹内压,而维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侧胃系膜发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变长,同时上述韧带发育异常而松弛,则支托能力大大减弱,使得脾脏在腹腔中移位。

其他因素(25%):

由于脾脏原有病变(如慢性疟疾),也可能是因脾脏脱垂而脾蒂有扭转,充血的结果,游走脾可导致脾蒂扭转,脾大使韧带被牵拉变长,腹部创伤或妇女妊娠期内分泌改变致腹壁肌肉松弛,经产妇产后腹肌软弱无力等均是游走脾的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

游走脾较正常的脾脏大,这可能是由于脾脏原有病变,也可能是因脾脏脱垂而脾蒂有扭转,充血的结果,游走脾在早期常有较大的移动性,至晚期则可因周围组织的粘连而较固定,约20%的游走脾可导致脾蒂扭转,扭转的原因不一,脾脏的上极较大,当其向下移位时,上极容易向中线倾斜,往往为扭转的开始;而腹肌的收缩,肠襻的蠕动,体位的改变,以及外力的推移等,均可为促成扭转的因素,扭转发生的快慢和程度可有很大不同,其产生的病变也随之各异:轻度扭转或仅有半圈(180°)扭转者,其结果多造成脾脏充血肿大,更甚者可有渗液,出血;扭转至2~3圈者,因脾蒂血运完全被阻,可致脾脏完全坏死,周围组织也可因渗出液的刺激而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腹膜炎,或者形成慢性的脾周围粘连,如仅有动脉阻塞,则可造成脾脏萎缩和纤维化。

2.预防

游走脾主要由于脾蒂过长,松弛所引起,积极治疗疟疾等原发病,防止引起继发病变。脾大也可导致该病,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脾脏病变,诱发该病。此外外伤导致脾脏及脾蒂受损等应尽早治疗,防止长期迁延不愈,引起并发病变引起游走脾。

诊断方法
1.症状

恶心,腹痛,腹部肿块,便秘,嗳气,里急后重,休克


可因病理变化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但主要取决于脾蒂有无扭转和扭转的程度,病人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可出现邻近脏器被牵扯或其脱垂所在周围器官被压迫的症状,如游走脾本身发生扭转则可产生不同的表现。

通常如脾周围无粘连而脾活动度大时,病人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也可能发觉腹内有能移动的肿物,重者可感左上腹有不适或疼痛,卧床时消失,起立时加重,牵扯症状主要涉及胃部,可有恶心呕吐,胀闷和嗳气等现象,压迫症状则视其被累及器官而异:压迫肠道者可引起急,慢性的机械性梗阻症状;压迫盆腔者可有里急后重,排便不畅或便秘症状;膀胱或子宫受压者可有排尿困难或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蒂扭转的快慢和程度对症状的影响很大:急性扭转多因突然体位变换,外伤,妊娠晚期等诱发,可产生剧烈腹痛并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出现休克状态,但慢性不完全性扭转可以没有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

2.检查

游走脾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必要时可作以下辅助检查:

①B型超声波,左膈下正常脾脏消失,而在腹块处呈现脾脏反射。

②核素扫描,如51Cr标记检查,可发现腹块有同位素积聚,并见明显的腹块轮廓。

③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到肿块的血管供应来自脾动脉。

④CT检查。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旦游走脾诊断明确,可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处理。无任何症状的患者应向其交代发生蒂扭转及脾梗死的可能,并试行手法复位。在移位脾被还纳回左上腹脾窝后,以腹带稍加压力外固定。这种方法对体态消瘦者可暂时有效,但易复发。脾脱垂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肥胖者腹带无法起到固定作用。对症状不重、脾大和脾功能亢进不严重且发展缓慢者,为尽可能保留有正常功能的脾脏,可试行脾固定术。即于术中尽力将脾脏自发现部位剥离,在不影响脾蒂血运的前提下,将其复位于左上腹脾窝或左侧腹其他部位,并利用附近组织予以缝合固定。此种方法尚无远期疗效随访报道,值得进一步探讨。育龄期妇女为防止增大子宫诱发脾破裂或增加脾蒂扭转机会,应积极手术切除脾脏。盆腔部位游走脾亦应切除,以减少并发症可能。急性脾蒂扭转者均应手术切除脾脏。  

2.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2、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3、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

展开
疾病介绍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也有发生。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