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不明,不易找到致病菌,为骨的进行性,广泛性和硬化性炎症,因炎性反应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血循环发生障碍,骨内的氧张力下降,促使骨内膜下骨样组织增生,沉积和钙化,Haver管阻塞出现反应性骨内膜增厚,骨皮质呈梭形增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本病病因不明,故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需注意,对于本病的治疗,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使髓腔再通是一有效和防止复发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好。
乏力,胀痛,骨硬化,骨膜反应,骨质破坏,死骨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骨组织受感染后,由于强烈的成骨反应,而引起骨硬化,没有骨坏死,化脓,亦无死骨形成.多在长管状骨骨干皮质,常见于股骨或胫骨,一侧或两侧骨干皮质呈棱形增厚硬化,严重时,髓腔几乎消失,患肢呈持续性隐痛可逐渐缓解,但易反复发作,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有时无症状,或有肿痛等炎性反应,压痛和胀痛以夜间比白天为剧,病程发展漫长,因外伤或其他疾病可能激发加剧,但关节多数不受影响。
硬化性骨髓炎是一种低毒力感染引起的以髓腔密度增高,闭塞,骨质硬化为特征的慢性骨感染,临床上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X线检查,其表现主要为:
长骨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增生硬化,皮质增厚,髓腔狭窄闭塞,在骨质破坏区内一般无低密度破坏,但病史较长者可有小的不规则骨质破坏区,骨髓炎以破坏区周边骨质硬化,向正常区逐渐移行,骨内膜增厚,髓腔变窄为特征,有别于肿瘤病变。
发病初期1个月内无异常表现,时间长可见骨皮质弥漫性增厚,致密,呈硬化状,与正常骨无明显分界,骨髓腔较正常狭窄或闭塞,说明髓腔内膜也有增生和新骨形成。
对于本病的治疗,由于它呈反复发作,累及骨干全长血质极差,而髓腔狭窄或闭塞,抗生素极难达到局部饱和及渗透。全身用药只能暂时缓解全身症状,抵抗力低下时病灶再次复发,病程迁延。有人报道用六味地黄丸或放射性治疗有效,但只能缓解病症而不能根治。因此本病多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彻底广泛清除一切病灶及坏死组织,刮除空腔内慢性肉芽组织和脓液,同时强调使闭塞的髓腔再通及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减低骨内压,改善骨的血运和骨组织的氧代谢,增加免疫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不适当的手术操作及病灶切除不完全常是手术失败的原因。有人指出,在凿除增生骨皮质后找到透光区,其中常有少量肉芽组织和脓液,将其刮除,疼痛即渐渐减除,骨增生停止。对于特殊部位如下颌骨,部分切除作用不大且不利因素多,行碟形截骨加上自体植骨和骨髓移植是较为保险的手术方式。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宜吃食物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2、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3、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1、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至7.45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各组织的生理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食物的酸碱性不是 指食物的味道是酸或是甜,而是指食物在体内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是酸性或是碱性。 米、麦、糖、酒、鱼、肉、禽、蛋及动植物油脂属酸性食物,它们在体内经生物氧化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某些含硫磷较多的食物,如含蛋氨酸和胱氨酸的蛋白质及磷 脂,因在体内会氧化分解成硫酸和磷酸,故也属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有蔬菜、水果、薯类和海藻(紫菜、海带和海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等碱金属 元素,体内代谢后以离子状态与血液中的碳酸铵根结合,从而增加血液的碱性。
2、膳食结构要合理,最好以清、淡、素、全为主,如主食以米、面调节占每餐全部饮食总量的1/3,副食蔬菜1/3,水果占1/3的措施才能避免荤食易产酸,加重对局部组织负担与损害,小儿与老年要根据生理特点与要求,要更细心地从饮食上向偏碱性食物加以调节。
3、在饮食中要做到三低:低脂肪、低糖、低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