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病变(30%):
细菌自呼吸道侵入并黏附于咽峡部,并引起炎症,使咽部和扁桃体红肿,产生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有时可有溃疡形成,细菌由局部经淋巴间隙进入附近组织,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nasosinusitis),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病灶。
中毒性病变(25%):
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经咽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终表皮死亡脱落;黏膜也可有点状出血;肝,脾,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脂肪变性,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心肌可有混浊肿胀和变性,严重者可坏死;肾脏呈间质性炎症;中毒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见营养不良变化。
变态反应性病变(25%):
发生于个别病例,多见于病程第2~3周时,可能A群链球菌与被感染者的某些组织有相似的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某些组织引起病变,主要引起心,肾及关节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链球菌按其所含多糖类抗原的不同,分为A~V(无I,J)20个群,引起猩红热的病原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呈球型,排列成链状,直径0.6~1.0μm,革兰染色阳性,有荚膜,不运动,不形成芽孢,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产生完全(β型)溶血,A群链球菌可依其表面抗原M的不同,分为90多种血清型,细菌的致病与细菌的荚膜,M蛋白和产生的红疹毒素及一些酶有关,细菌的脂壁酸和M蛋白使得细菌黏附于组织,荚膜中的透明质酸和M蛋白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不同型的A群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者即可引起猩红热,红疹毒素能引起发热和猩红热皮疹,红疹毒素有五种血清型,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细菌产生的链激酶及溶血素等均与发病有关,细菌的抗吞噬能力强,链球菌溶血素水平高,半胱氨酸蛋白酶水平低,与重型临床表现有关,A群溶血性链球菌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加热56℃ 30min或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目前此病没有自动免疫制剂,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隔离患儿,至咽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应服复方新诺明或注射青霉素预防,带菌者应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
(一)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二)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 ,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三)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咽痛,高热,蔷薇疹样皮疹,去质状态,斑疹,全身皮肤充血,低热,淋巴结肿大,脱皮,瘙痒
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以发热,咽峡炎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85%~97%患者有发热,多为持续性,可高可低,近年来发热轻而短者增多,伴有头痛,食欲缺乏和全身不适等,脉搏增速,常超过体温增高的比例,小儿尤甚,热度的高低与持续时间与皮疹的轻重和变化一致,一般发热持续1周。
2.咽峡炎 98%患者有咽峡炎,咽部初感干燥,继而疼痛,吞咽时加重,80%左右的患者有扁桃体肿大,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脓性渗出物,易于抹去。
3.皮疹 一般在皮疹出现前,先可见有黏膜内疹,表现在软腭黏膜充血,轻度肿胀的基础上,有小米粒状红疹或出血点,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100%患者有皮疹,多数皮疹在第2病日出现,始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数小时内延及胸,背,上肢,24h左右到达下肢,典型皮疹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帽针头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皮疹呈全身分布,皮疹多为斑疹,但也可见到隆起突出的“鸡皮样疹”,偶有带小脓头的“粟粒疹”,此与皮肤营养及卫生情况有关,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皮肤常有瘙痒感,30%~60%,患者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线状疹”或“巴氏线”,颈部,躯干,皮肤皱褶处及两大腿内侧皮疹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皮疹多于48h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的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1周,甚至更久,轻症者皮疹很少,仅见于面,颈,胸部,数小时即消退,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脱皮的程度与皮疹的轻重呈正比,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成片状,颈,躯干部位常为糠屑样,四肢特别是手掌,脚底常为大片状,有时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皮疹少,但也可出现细屑样脱皮,重症者脱皮可历时3~5周,头发也可暂时脱落,发疹同时,可出现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第三天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然隆起,称为“杨梅舌”,部分患者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但多为非化脓性,临床表现差别较大,预后也不相同,一般分为下列5个类型。
(1)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有全身中毒症状,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病程1周左右。
(2)轻型:近年轻型患者所占比例增加,表现为低热,轻度咽痛,皮疹稀少,仅见于躯干部,消退很快,脱屑不明显,病程短,但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3)脓毒型:罕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而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软组织炎,还可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4)中毒型:少见,表现主要为中毒症状明显,患者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峡炎不重,但皮疹很明显,可为出血性,但若发生休克,则皮疹常变成隐约可见,病死率高。
(5)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无咽峡炎,皮疹在伤口或产道周围首先出现,由此向全身蔓延,中毒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1.血象:白细胞总数(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可达0.75以上,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
2.尿液:一般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
3.分泌物培养和涂片:咽分泌物和伤口分泌物培养可有乙链菌生长,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咽拭子涂片可发现乙链菌。
4.应做X线,心电图等检查。
宝宝患了猩红热,必须及早使用抗菌素治疗,早期注射足够的青霉素,可以缩短病程,加快病愈。目前,由于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患病后症状较轻的宝宝已明显增多,一般在注射青霉素1~2天后,皮疹即可消退,体温也逐渐下降。但不可随意停药,需要听从医生的嘱咐继续用药1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切不可当成普通的感冒。否则,体内的溶血性链球菌并未完全消灭掉,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患病的宝宝一定要卧床休息,多喝白开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冬瓜汤,取新鲜冬瓜500克和少许盐,把冬瓜切成丝,放入锅内加水慢火煨汤,汤好后加一点点盐,适合小便短赤、口渴的宝宝;取适量白萝卜,洗净后切成丝。把切成丝的白萝卜酌情加葱油、白糖、盐拌匀,适合发烧后食欲不佳的宝宝;杨梅舌明显的宝宝,可服用参麦绿豆粥,方法为取沙参15克,麦门冬10克,绿豆500克,粳米50~100克,然后将沙参和麦门冬用水煎,取汁500毫升,与绿豆、粳米一起按常用的方法煨粥。
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它可作为一种变态反应原刺激身体产生抗体,发生变态反应。这类变态反应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患猩红热的2~3周,此时正是链球菌感染后体内产生抗体的时间。因此,妈妈切不可把猩红热当作一般的感冒来对待,它可能会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
预后
青霉素问世以来,本病预后大大改观。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很快治愈。严重并发症,脓毒败血症等极少见。并发心肌炎者亦不多,并发肾炎似与猩红热轻重无关,与风湿热的关系亦无一定规律性。中毒性猩红热虽少,但可危及生命,应予以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里有儿童患猩红热时,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经常开窗通风,餐具应和其他家庭成员分开隔离,且餐具、玩具等用热肥皂水清洗消毒。咽痛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有条件可在家中使用凉雾加湿器,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有助于舒缓喉咙疼痛。可用湿毛巾来缓解孩子脖子周围的腺体肿大。当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皮肤过度的抓伤和感染。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宜吃食物
1.宜吃寒凉性的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的食物; 3.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燥热性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猩红热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橄榄萝卜茶:生橄榄7枚,萝卜250g,水煎代茶饮。用于咽喉肿痛。
(2)马齿苋汁:用鲜马齿苋30~60g,捣汁或水煎,酌加白糖或蜂蜜调服。用于毒炽气营证。
(3)四汁饮:梨汁、荸荠汁、甘蔗汁、藕汁适量和匀,口服,每日1~2次,连服3~5日。用于疹后伤阴。
(4)绿豆薄荷汤:绿豆50g,加水两碗煮沸后,再煮半小时,取汁一碗,再加薄荷3g,共煮数分钟,滤渣,频频饮用。用于毒炽气营证。
(5)荸荠萝卜汁:鲜荸荠、白萝卜各榨汁100ml,混匀,分次服,每日3~4次。或胡萝卜、鲜荸荠各250g,煎汤代茶,频频饮用。用于疹后伤阴。
(6)生梨汁、西瓜汁、菠萝汁、银花露,酌情选用。用于疹后伤阴。
(7)组成:大蒜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