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儿科综合 > 新生儿脓疱病
概述:新生儿脓疱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菌感染(60%):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传染所致,因婴儿皮肤细嫩,抵抗力弱,又因新生儿初次接触细菌,对细菌特别敏感,再加上用塑料布包裹,天热多汗,使局部皮肤温度,湿度较高,皮肤易受浸渍,给化脓菌侵入和繁殖造成良好条件,新生儿脓疱病往往由产妇,助产人员和母亲传染而来,有的助产人员是带菌者,在婴儿室,哺乳室中,一旦发现此病,必须严格消毒和隔离。

发病机制

致病菌多来自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主要通过接触方式传播,新生儿皮肤娇嫩,免疫功能不全,对细菌特别敏感,特别是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保暖,皮肤多汗浸渍时可诱发本病。

2.预防

严禁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接触新生儿,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婴儿室,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注意新生儿清洁卫生,患儿尿布,衣被要经常消毒,婴儿室内注意通风散热,定期消毒。

(1)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新生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衣服要柔软,避免皮肤损伤,而且不要让孩子过热,捂得太多,夏天室内要通风。

(2)进行卫生宣传,毛巾,面盆等应经常消毒。

(3)注意清洁卫生,禁用塑料制的床单,尿布。

诊断方法
1.症状

脓疱,红晕,腹泻,脑膜炎,败血症


多在婴儿出生后4~10天发病,传染性强,易在产科,婴儿室或哺乳室内流行,开始为针尖大至豆大的红色斑点,其上迅速出现水疱,水疱迅速扩大,由豌豆到核桃大或是更大,疱周有炎性红晕,疱膜较薄,易破,一两天后,大疱内液体变浊,或是疱底先有些黄色脓液,但整个大疱大多会化脓,大疱先很饱满,以后不断扩大而松弛,疱膜破裂后,露出潮红,光滑的糜烂面,以后结成薄痂,别处又可出现大疱,可以成片糜烂而像一般的天疱疮,损害多半发生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也可广泛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而掌跖常无损害,有时损害也发生在粘膜上或波及手指而引起化脓性甲床炎或甲沟炎,本病开始阶段全身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腹泻,肺炎,肾炎,脑膜炎甚至败血症等,导致患儿死亡。

2.检查

1、血,尿常规检查,取脓液或渗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如疑有败血症时,应作血培养,新发水疱内容物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2、为表皮内角质下大疱,疱液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球菌,疱底棘层有海绵形成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真皮上层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治疗方法
1.治疗

新生儿脓疱病西医治疗方法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常用药物: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红霉素等。

2、加强支持疗法

多次少量输全血、新鲜血浆。

3、局部治疗

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湿敷或清洗创面。

(1)常用药物:

1/8000高锰酸钾溶液。

0.05%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

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

(2)创面清洁无脓液:外敷1%新霉素软膏。

(3)创面清洁有脓液:酌情外敷脓疱疮泥膏,或用红霉素软膏、新霉素软膏、杆菌肽软膏等。

新生儿脓疱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胎毒,是由于母亲孕育期间感受风热、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之品,致使胎毒内蕴,生后复感毒热之邪。

局部敷药:

中药黄柏生地榆煎水、5%紫草膏、10%生地榆油膏、云南白药、炉甘石洗剂、洁尔阴洗液等。

2.护理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由于脓疱疹具有传染性,对脓疱疹感染者进行床边隔离,洗澡时一人一盆一巾一体温计。

二、每天沐浴更衣,沐浴时动作轻柔,皮肤皱褶处洗干净。选择宽松柔软的棉制衣服,勤换尿布,保持身体清洁干净。

三、保持室温在24~26℃左右,湿度55~60%,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注意避免对流风。

四、操作后要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板2次,床单位用0.5%过氧乙酸拭擦,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新生儿脓疱病(impetigo neonatorum)又称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病(bullous impetigo of the newborn)或新生儿天疱疮(pemphigus neonatorum),为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以大疱为主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发病急剧,传染性强。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第Ⅱ组71型最多见,其次为80/81型。病原菌大多来源于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其次为尿布或床单等消毒不严而导致污染。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