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病因(30%):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全身病因(30%):
长期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粘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或瘀血。
环境因素(20%):
在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
局部病因
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
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
全身病因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或C。
烟酒过度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
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
内分泌疾病或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粘膜水肿。妊娠后期和青春期,鼻粘膜常有生理性充血、肿胀。
环境因素
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
1、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2、治疗过程中宜配合体育疗法,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慢性单纯性鼻炎鼻粘膜光滑、有弹力,对血管收缩剂敏感;而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因粘膜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故即使滴麻黄素后鼻塞亦无明显减轻,且会引起嗅觉障碍、头痛、记忆力减退,并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4、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每遇感冒鼻塞加重,不可用力抠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注意环境卫生,嗜烟酒者自然也应戒除。
5、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6、注意鼻腔清洁,经常清洗鼻腔。
流鼻涕,上额窦囊肿,鼻粘膜干燥发痒,深侧鼻塞,鼻出血,鼻酸,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塞排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鼻子上火,鼻子糜烂
1、鼻塞鼻塞特点为间歇性。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塞的另一特点为交替性。如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间或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多涕常为黏液性或粘脓性,偶成脓性。脓性多于季发性感染后出现。
3、嗅觉下降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黏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黏膜受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
4、头痛、头昏慢性鼻窦炎多表现为头沉重感。
5、全身表现多数人有头痛、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及失眠等。
1、前鼻镜检查:这种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鼻粘膜色泽和形状及分泌物性质和存在部位判断鼻炎的类型。急性鼻炎初期粘膜鲜红充血,有粘液性分泌物。慢性鼻炎粘膜暗红,下鼻甲前端有时呈桑堪状,分泌物为粘脓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粘膜苍白水肿,或呈淡蓝色,分泌物水样清稀。萎缩性鼻炎粘膜萎缩、干燥、被覆脓痂,鼻甲缩小,鼻腔宽大。
2、X线鼻泪管造影:这种检查主要是明确鼻腔内有无并发鼻窦感染。
3、鼻分泌物检查:过敏性鼻炎有嗜酸性白细胞或肥大细胞增多;急性鼻炎则有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如果做变态反应皮肤试验,过敏性鼻炎为阳性反应;急性鼻炎则为阴性反应。
4、鼻内窥将检查:鼻内窥镜已经成为耳鼻喉科医生诊断、治疗鼻部疾病的有效工具。检查时,医生将鼻内窥镜伸入病人鼻腔内,然后仔细的检查所需要了解的部位,由于鼻内窥镜照明好、清晰度高,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在、狭小、不能在额镜下直接看到的结构。
治疗原则为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排除分泌物。可用以下方法:
1、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
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2、短波或红外线理疗,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以减轻症状。
经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选用硬化剂作下鼻甲注射治疗,或者采用微波激光治疗。
1、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2、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脸,以增强鼻腔粘膜的抗病能力。
3、注意改善工作环境。
4、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强衣服。
5、鼻塞时不宜强行擤鼻。
6、不要用手挖鼻。
7、经常保持心情舒畅。
8、保持大便通畅。
9、不宜长久使用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滴鼻剂。
宜吃食物
1、宜吃蛋白质,维生素A、B含量丰富的食物; 2、宜吃疏风清热、补益肺气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冷饮、炸辣、腌渍、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2、忌吃牛肉含咖啡因的饮料; 3、忌吃芹菜、酒酿等发物。
1、冰凉饮料不过饮:炎热的夏季,一看见“透心凉”的饮料,就想抓起一饮而快。殊不知却会给鼻炎可乘之机。因此要注意食用方法且不宜过量食用。
2、刺激食物不过食:炸辣、腌渍、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不要多吃,如辣椒、腌渍物、咖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