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川崎病
概述:川崎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2.预防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本病的婴儿及儿童均可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较多,男:女为1.3~1.5∶1,无明显季节性,或谓夏季较多,日本至1990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1979,1982年已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1978年京,沪,杭,蓉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1989年《实用儿科杂志》综合220例,来源遍及全国各地,1983~1986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通信调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趋势,4岁以内患者占78.1%,男:妇女1.6∶1,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在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约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近年已下降为0.5%~1.0%,日本104例川崎病死因分析,心肌梗塞中57%,心力衰竭12%,心肌梗塞伴心力衰竭6.7%,冠状动脉瘤破裂5%,心律失常1%,其他尚有并发感染等,北京儿童医院自1986年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188例,检出冠状动脉病变60例,包括扩张44例,形成动脉瘤16例,经随访3月~5年,平均22.6月,恢复正常前者40例,后者6例,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4±2.9月及15.7±17.2月,死亡2例,1例多发中度冠状动脉瘤(内径7mm),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另1例为多发巨瘤,于病程28天发生右冠状动脉破裂。

诊断方法
1.症状

踝部及足背水肿,口唇皲裂,心动过速,指甲可见横沟纺,持续性发热,上肢水肿,收缩期杂音,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斑丘疹,脉搏加速


主要症状 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其它症状 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患者脉搏加速,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收缩期杂音也较常有,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偶见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流涕,腹痛,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长短不一,病程的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进入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为病程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大多数病人在第4周进入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为病程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90年对217例死亡病例的总结,在病理形态学上,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约1~2周,其特点为:

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

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

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约2~4周,其特点为:

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

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

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约4~7周,其特点为:

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

②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约7周或更久,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关于动脉病变的分布,可分为:

①脏器外的中等或大动脉,多侵犯冠状动脉,腋,髂动脉及颈,胸,腹部其它动脉;

②脏器内动脉,涉及心,肾,肺,胃肠,皮,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和脑等全身器官。

血管炎变之外,病理还涉及多种脏器,尤以间质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内膜炎最为显著,可波及传导系统,往往在Ⅰ期病变时引致死亡,到了第Ⅱ,Ⅳ期则常见缺血性心脏病变,心肌梗塞可致死亡,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也是Ⅱ,Ⅲ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MCLS的血管病理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炎非常相似,除冠状动脉或肺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外,主动脉,回肠动脉或肺动脉等血管内膜均有改变,荧光抗体检查可见心肌,脾,淋巴结的动脉壁均有免疫球蛋白IgG沉着,颈淋巴结及皮肤匀可出现血管炎,伴有小血管纤维性坏死,还有胸腺高度萎缩,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肥大性扩张,肝脏轻度脂肪变性以及淋巴结充血和滤泡增大,但肾小球并无显著病变。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②双侧结膜充血;

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2.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IgG,IgA,IgA增高,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体均为阴性,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补体正常或稍高,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和/或蛋白尿,心电图可见多种改变,以ST段和T波波异常多见,也可显示P-R,Q-R间期延长,异常Q波及心律紊乱,二维超声心动图适用于心脏检查及长期随访在半数病中可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最好能在病程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每周检查1次,是监测冠状动脉瘤的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可高达50~70/mm3,有些病例可见血清胆红素或谷丙转氨稍高,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均为阴性结果。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方法

一、急性期治疗: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1、丙种球蛋白 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2~4小时输入,连续4天;同时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 连续4天,以后减至5mg/kg•d,顿服。

2、阿司匹林 服用剂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服用14天,热退后减至每日3~5mg/kg,一次顿服,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质激素 可联合应用强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疗,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素。强地松,口服,成人开始15mg~40mg/日,需要时可增至60mg /日,分次服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mg~10mg/日。

二、恢复期治疗

1、抗凝治疗

服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对遗留冠状动脉慢性期病人,需长期 服用抗凝药物并密切随访。有小的单发冠状动脉瘤病人,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动脉瘤消退。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 3~6mg/kg,分2~3次服。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用口服法华令抗凝剂。

2、溶栓治疗 

对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采用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给药,促使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 20000u/kg,继之以每小时3000~4000u/kg输入。冠状动脉给药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1000u/kg。也可用链激酶,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 入链激酶10000u/kg,半小时后可再用1次。以上药物快速溶解纤维蛋白,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

3、冠状动脉成形术 

近年应用气囊导管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例进行扩张,已获成功。

4、外科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适应证为:

①左主干高度闭塞;

②多枝高度闭塞;

③左前降支近高度闭塞。对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例,内科治疗无效,可行 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

5、发生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应予相应治疗。
 

2.护理

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含水量丰富的食物; 3.宜吃低盐的清淡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2.忌吃过咸的食物; 3.忌吃具有海腥味的食物。


川崎病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发热期   

白茅根马蹄水   

食材:白茅根20克(鲜茅根50克),马蹄250克。   

做法:白茅根洗净,马蹄去皮拍裂。上两味同放入锅内,加清水慢火煲1小时,约煎成1碗半,分次代茶饮。   

绿豆苡仁粥   

食材:绿豆50克,生苡仁25克,大米50克。   

做法:上三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粥,粥成后以糖或盐调味,便可食用。   

红萝卜马蹄水   

食材:红萝卜200克,马蹄250克  

做法:红萝卜洗净切片,马蹄去皮拍裂。

上两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4碗后慢火煎1小时,约煎成2碗,分次代茶饮。   

桑菊茶   

食材:冬桑叶12克,杭菊花9克,夏枯草12克,罗汉果1/3个。   

做法: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3碗,浸10分钟,煎20分钟,约煎成大半碗,分1-2次服。   

恢复期   

生地麦冬瘦肉汤   

食材:生地15克,麦冬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瘦肉50克,蜜枣1枚。   

做法: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4碗,慢火煎成1碗半,分两次饮用。   

黑木耳丹参瘦肉汤   

食材:黑木耳10克,丹参6克,大枣3枚,猪瘦肉100克。   

做法:黑木耳浸泡洗净,大枣去核。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约煎成1碗半,便可食用。   

猫爪草风栗壳瘦肉汤   

食材:猫爪草12克,风栗壳12克,夏枯草12克,猪瘦肉50克,蜜枣2枚。   

做法:猫爪草、风栗壳洗净。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4碗慢火煎成1碗,分两次饮用。   

山楂淮山兔肉汤   

食材:山楂20克,淮山20克,兔肉300克,大枣3枚。   

做法:兔肉飞水去血腥味,大枣去核。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约煎成1碗半,以少许食盐调味便可食用。  

患者饮食宜忌

因为发病初期有长时间的反复高热退热,体内维生素流失严重,负氮平衡比较明显。   

1、饮食上应给予富有营养、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补充高蛋白(有肾脏损害者请具体咨询医生),比如禽类鱼类。   

2、补充维生素复合片,也可平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即可(有脾胃虚者请适量)。   

3、饮食作息规律,强调休息,一定要按时复查   

4、避免过热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展开
疾病介绍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川崎病为风湿的2部。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