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外科 > 心胸外科 > 心包囊肿
概述:心包囊肿
疾病常识
1.病因

心包囊肿是在胚胎时期原始腔隙未能和其他腔隙隔合成心包,而单独形成一个空腔,以后就可发展成为心包囊肿,囊肿壁多菲薄透明,外壁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壁为单层的间皮细胞,其上有血管分布,类似心包组织,囊内含有澄清或淡黄色液体,偶见血性液体。

2.预防

由于本病当囊肿较大时会产生一些压迫症状,故对确诊的患者,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进行手术,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诊断方法
1.症状

心悸,心前区隐痛,心电图异常,气短


心包囊肿比较少见,约占纵隔肿瘤与囊肿的8.9%,纵隔囊肿的17%,其发病率较低的原因,除本病少见外,尚因多数无症状,有的囊肿小又与纵隔阴影互相重叠,不易被发现,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多为其他原因胸部透视偶然发现,有症状者为心悸,气短,咳嗽及心前区不适,也有患者可查见心电图异常,可能与肿物压迫有一定关系,少数病例因囊肿压迫膈神经而使患侧季肋部痛,并向肩部放射,疑似慢性胆囊炎;有的病例可因过劳或体位改变而使疼痛加剧;如果囊肿发生破裂可并发炎症表现。

胸部X线检查在心膈角处有明显阴影,深呼吸和体位改变可见阴影形态和大小都有明显改变。

2.检查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囊肿常发生在心隔角区,右侧多见。

②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

③侧位上,囊肿靠前,贴近前胸壁。

④透视下,胸腔压力变化可致变形。

2.CT表现:

①2/3心包囊肿位于右心隔角区,余见于左心膈角,心后等处。

②病变通常与心包相连,但少数带蒂而与心包无明显连接。

③呈单房囊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水样密度,壁薄而均一,边缘光滑,大小为2~16cm,很少钙化。

④增强检查,病变无强化。

3.MRI表现:

①心包囊肿通常位于右心膈角区,少数见于左心膈角区或其他部位。

②病变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

③浆液性心包囊肿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但当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则为短T1高信号。

心膈角处,特别是右侧心膈角区单房性水样密度肿块,边缘光滑,可确诊为心包囊肿。

治疗方法
1.治疗

心包囊肿是良性病变,生长缓慢,多在成年人发现,心包囊肿尚未见自然消失的,有人主张心包穿刺抽液。但是,随着囊肿的增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影响心脏功能,继发感染,而且不能建立准确的组织学诊断,有可能延误潜在的可治愈性肿瘤的治疗。且手术较安全、效果好,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心包囊肿的位置较固定而局限,粘连较轻,分离容易,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一般采用前外侧小切口,也有学者主张用胸腔镜手术切除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质量高的优点,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2.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肥胖者需限制饮食热量。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低胆固醇食物; 2、宜吃降低血液粘滞性的食物; 3、宜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盐多的食物; 2、忌吃高胆固醇的食物。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展开
疾病介绍

心包囊肿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一般认为其形成原因是胚胎期心包发生时胚胎间质中出现间隙。这此间隙互相融合成为原始心包腔。如一个间隙不能与其他间隙融合,又不与心包腔相通则发育成心包囊肿,如间隙与心包腔相通称为心包憩室。心包囊肿有单房或多房,由囊状薄壁的间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浆液或溥水状液体。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