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新生儿窒息
概述:新生儿窒息
疾病常识
1.病因

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能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一种病因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机体,也可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新生儿窒息多为产前或产时因素所致,产后因素较少,常见病因如下:

孕母因素(30%)

(1)孕母缺氧性疾病:如呼吸衰竭,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贫血及CO中毒等。

(2)胎盘循环障碍的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肾炎,失血,休克,糖尿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3)其他:孕母吸毒,吸烟或被动吸烟,或孕母年龄≥35岁,<16岁及多胎妊娠等其胎儿窒息发生率高。

胎儿因素(30%)

(1)早产: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

(2)畸形:各种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及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等。

(3)呼吸道阻塞: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等。

胎盘异常(15%) 

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等。

脐带异常(10%)

如脐带受压,过短,过长致绕颈或绕体,脱垂,扭转或打结等。

分娩因素(10%)

如难产,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产程中麻醉药,镇痛药及催产药使用不当等。

发病机制

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窒息,则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1.窒息后细胞损伤、缺氧可导致细胞代谢及功能障碍和结构异常,甚至死亡,是细胞损伤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演变过程,不同细胞对缺氧的易感性各异,以脑细胞最敏感,其次是心肌,肝和肾上腺细胞,而纤维,上皮及骨骼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较高。

(1)可逆性细胞损伤: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生成的ATP供给,缺氧首先是细胞有氧代谢即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发生障碍,使ATP产生减少甚至停止,由于能源缺乏,加之缺氧,导致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异常:

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无氧酵解使葡萄糖和糖原消耗增加,易出现低血糖;同时也使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②细胞水肿:由于能源缺乏,钠泵主动转运障碍,使钠,水潴留。

③钙向细胞内流:由于钙泵主动转运的障碍,使钙向细胞内流动增多。

④核蛋白脱落:由于核蛋白从粗面内质网脱落,使蛋白和酶等物质的合成减少,本阶段如能恢复血流灌注和供氧,上述变化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不可逆性细胞损伤:长时间或严重缺氧,将导致不可逆性细胞损伤。

①严重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异常:不能进行氧化磷酸化,ATP产生障碍,线粒体产能过程中断。

②细胞膜严重损伤:丧失其屏障和转运功能。

③溶酶体破裂:由于溶酶体膜损伤,溶酶体酶扩散到细胞质中,消化细胞内各种成分(自溶),此阶段即使恢复血流灌注和供氧,上述变化亦不可完全恢复,存活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3)血流再灌注损伤:复苏后,由于血流再灌注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和氧自由基增加,从而引起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2.窒息发展过程

(1)原发性呼吸暂停(primary apnea):当胎儿或新生儿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时,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呼吸和心率增快,机体血流重新分布即选择性血管收缩,使次要的组织和器官如肺,肠,肾,肌肉,皮肤等血流量减少,而主要的生命器官如脑,心肌,肾上腺的血流量增多,血压增高,心输出量增加,如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持续存在则出现呼吸停止,称为原发性呼吸暂停。

(2)继发性呼吸暂停(secondary apnea):若病因未解除,低氧血症持续存在,肺,肠,肾,肌肉和皮肤等血流量严重减少,脑,心肌和肾上腺的血流量也减少,可导致机体各器官功能和形态损伤,如脑和心肌损伤,休克,应激性溃疡等,在原发性呼吸暂停后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继而出现呼吸停止,即所谓的继发性呼吸暂停。

两种呼吸暂停的表现均为无呼吸和心率低于100次/min,故临床上难以鉴别,为了不延误抢救时机,对生后无呼吸者都应按继发性呼吸暂停认定并进行处理。

3.窒息后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 在窒息应激状态时,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使早期血糖正常或增高;当缺氧持续,动用糖增加,糖原贮存空虚,出现低血糖症,血游离脂肪酸增加,促进钙离子与蛋白结合而致低钙血症,此外,酸中毒抑制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降低肝内酶的活力而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由于左心房心钠素分泌增加,造成低钠血症等。

2.预防

1.围产保健:加强围产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

2.胎儿监护: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和及时纠正宫内缺氧,对宫内缺氧胎儿,可通过羊膜镜了解胎粪污染羊水的程度,或在胎头露出宫口时取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估计宫内缺氧程度,PG和SP- A在接近出生前偏低,或L/S,PG,SP-A均很低,发生RDS的危险性非常高,须积极采取措施。

3.避免难产:密切监测临产孕妇,避免难产。

4.熟练掌握复苏技术:培训接产人员熟练掌握复苏技术。

5.配备复苏设备:医院产房内需配备复苏设备,高危妊娠分娩时必须有掌握复苏技术的人员在场,临床复苏时应予注意,气道未清理干净前(尤其是胎粪污染儿),切忌刺激新生儿使其大哭,以免将气道内吸入物进一步吸入肺内。

诊断方法
1.症状

心律失常,皮肤苍白,呼吸浅慢,呼吸抑制,新生儿青紫,新生儿心力衰竭,喘息,出生后“四凹征”,窒息,新生儿抽搐


1.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暗紫。

2.呼吸浅表,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

3.心跳规则,心率80-120次/分钟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钟,且弱。

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好或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驰。

5.喉反射存在或消失。

2.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为最主要实验室检查,患儿呼吸治疗时必须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发病早期,PaO2<6.5kPa (50mmHg),PaCO2>8kPa (60mmHg),pH<7.20,BE<-5.0mmol/L,应考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经吸氧或辅助通气治疗无改善,可转为气道插管和呼吸机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呼吸衰竭,一般在开始机械通气后1~3h,以及随后2~3天的每12~24小时,需要检查动脉血气值,以判断病情转归和调节呼吸机参数,以保持合适的通气量和氧供。

2.血清电解质测定:常有血清钾,钠,氯,钙,磷,镁和血糖降低,检测动脉血气,血糖,电解质,血尿素氮和肌酐等生化指标,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选择性测血糖,血钠,钾,钙等,早期血糖正常或增高,当缺氧持续时,出现血糖下降,血游离脂肪酸增加,低钙血症,间接胆红素增高,血钠降低。

3.PG和SP-A:可以作为判断肺成熟的辅助指标,两者在接近出生前偏低,提示肺不成熟,在肺不成熟的胎儿,如果L/S,PG,SP-A均很低,发生RDS的危险性非常高,测定气道吸出液,或出生后早期胃液的以上指标,也可以辅助判断RDS治疗效果及转归,也有研究应用显微镜微泡计数法,检测气道清洗液或胃液中微小气泡与大气泡比例,间接判断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与活性,可有助于床旁快速判断RDS疾病程度和治疗效果。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胸部X线可表现为边缘不清,大小不等的斑状阴影,有时可见部分或全部肺不张,灶性肺气肿,类似肺炎改变及胸腔可见积液等。

2.心电图检查: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波幅降低,T波升高,ST段下降。

3.头颅B超或CT:能发现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4.羊膜镜检:对宫内缺氧胎儿,可通过羊膜镜了解胎粪污染羊水的程度,或在胎头露出宫口时取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估计宫内缺氧程度。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复苏(resuscitation)必须分秒必争,由产,儿科医生合作进行。

1.复苏方案: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A(airway)清理呼吸道,B(breathing)建立呼吸,C(circulation)恢复循环,D(drugs)药物治疗,E(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评估和环境(保温),其中评估和保温(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

执行ABCD每一步骤的前后,应对评价指标即呼吸,心率(计数6s心率然后乘10)和皮肤颜色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定,执行下一步复苏措施,即应遵循:评估→决定→操作→再评估→再决定→再操作,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

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复苏,其顺序不能颠倒,大多数经过A和B步骤即可复苏,少数则需要A,B及C步骤,仅极少数需要A,B,C及D步骤才可复苏,复苏过程中应用纯氧,也有用空气进行正压通气复苏成功的报道,复苏过程中应注意下述几点:

(1)清理呼吸道和触觉刺激后30s仍无自主呼吸,应视为继发性呼吸暂停,即刻改用正压通气。

(2)复苏过程中禁用呼吸兴奋剂。

(3)复苏过程中禁用高张葡萄糖,因为应激时血糖已升高,给予高张葡萄糖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的机会,同时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加重代谢性酸中毒。

(4)通气改善前不用碳酸氢钠,避免CO2产生增多,加重呼吸性酸中毒。

2.复苏步骤:将出生新生儿置于预热的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用温热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以减少散热;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仰伸,然后进行复苏。

(1)清理呼吸道:如羊水清或稍浑浊,应立即吸净口和鼻腔的黏液,因鼻腔较敏感,受刺激后易触发呼吸,故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于肩娩出前即开始吸净口腔和鼻腔,在肩娩出后,接生者双手紧抱其胸部,复苏者应立即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然后再建立呼吸。

(2)建立呼吸:包括触觉刺激和正压通气。

①触觉刺激:清理呼吸道后拍打或弹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1~2次,(切忌不要超过2次或粗暴拍打),如出现正常呼吸,心率>100次/min,肤色红润可继续观察。

②正压通气:触觉刺激后无规律呼吸建立或心率<100次/min,应用面罩正压通气,通气频率40~60次/min,吸呼比1∶2,压力20~40cmH2O,即可见胸廓扩张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面罩正压通气30s后,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min,需进行气管插管,进行复苏气囊正压通气,其频率,吸呼比及压力同面罩正压通气。

(3)恢复循环:即胸外心脏按压,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次/min或心率在60~80次/min不再增加,应在继续正压通气的条件下,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其机制为:胸骨受双指法压,直接使心室射血,停止按压,静脉血流入心脏,即心泵机制;胸骨受压,胸膜腔内压增加,肺循环血经左心流向体循环,停止按压,胸膜腔内压减低,腔静脉血经右心流向肺循环,即胸泵机制,胸外心脏按压主要为胸泵机制,方法是用双拇指或中食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20次/min(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1.5~2cm,按压或抬起过程中,双拇指或中示指指端不能离开胸骨按压部位,也不宜用力过大以免损伤。

(4)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心脏功能,增加组织灌流和恢复酸碱平衡。

①肾上腺素:

A.作用:可直接兴奋心肌起搏组织和传导系统的β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兴奋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B.指征:在保证通气的条件下,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的证据(临床表现或血气分析证实)。

C.方法:如无血气分析结果,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加等量5%葡萄糖液后缓慢(>5min)输入;若有血气分析结果,可根据公式:5%碳酸氢钠量(ml)=-BE值×体重(kg)×0.5,先给半量。

D.疗效:若心率≥100次/min,提示效果良好。

②多巴胺:

A.作用:主要是兴奋心脏β受体,小剂量[1~2µg/(kg·min)]可扩张脑,肾,肠系膜和冠状血管,对心脏无明显作用;中等剂量[2~10µg/(kg·min)]直接兴奋心脏β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大剂量[>10µg/(kg·min)]兴奋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B.指征:应用肾上腺素,扩容剂和碳酸氢钠后,仍有循环不良者。

C.方法:开始剂量为2~5µg/(kg·min),以后根据病情可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15~20µg/(kg·min)连续静脉点滴(其半衰期极短)。

D.疗效:有效者血压增加,心率稳定(有时可出现心动过速)。

③纳洛酮(naloxone):

A.作用:是半合成吗啡拮抗药,阻断吗啡样物质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拮抗所有吗啡类镇痛药的呼吸抑制,缩瞳,胆总管痉挛及致幻作用,并降低镇痛效应,半衰期为1~1.5h,无习惯性和成瘾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B.指征:生后有呼吸抑制表现,其母亲产前4h内用过吗啡类麻醉镇痛药者。

C.方法:应给予纳洛酮,每次0.1mg/kg,静脉或肌内注射或气管内注入,均应快速输入。

D.疗效:有效者自主呼吸恢复,如呼吸抑制重复出现,可反复给药。

3.复苏后的监护与转运 复苏后需监测肤色,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血气,血糖和电解质等,如并发症严重,需转运到NICU治疗,转运中需注意保温,监护生命指标和予以必要的治疗。

(二)预后

慢性宫内缺氧,先天性畸形,重度窒息复苏不及时或方法不当者,20min Apgar评分低,出生2周时神经系统异常症候仍持续者预后均不良。

提示预后不良的指征:

1.低Apgar评分:持续的低Apgar评分,生后5min Apgar评分为0~3分,10min评分少于5分,是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重度窒息者,其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随Apgar评分的时间延长而增加。

2.惊厥:出生后24h内出现惊厥或持续惊厥者。

3.肌张力低下:生后较早出现肌张力低下,且长期肌张力低下或由肌张力低下转为伸肌张力增强者。

4.神经症状:后早期出现昏迷,有脑干损伤表现如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伸肌张力增强等,且1周后异常神经症状未消失者。

5.脑电图异常:持续异常,尤其呈周期性,多灶性或弥漫性改变者。

6.颅脑超声检查异常:特别是脑萎缩或脑实质囊性变者,或未成熟儿脑实质囊性变和脑室扩大者。

7.头颅CT检查:有颅内出血者。

2.护理

1.轻度窒息以保暖,清理呼吸道,吸氧为主。

2.重度窒息除在1的处理同时,给予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素强心治疗,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解除血管及肺支管痉挛。同时给予抗菌素,补充血溶量,如: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等支援对症综合治疗。

3.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展开
疾病介绍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the newborn)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需争分夺秒抢救护理。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