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汗液刺激(45%):
出汗是夏天 人体散热、排泄的主要渠道,在高温天,人体汗液可达到每小时3~4升,而汗液 中水分占99%,剩余的1%中,一半是以钠、钾为代表的无机盐,一半是尿素、 乳酸、氨基酸代谢的有机物。这些无机盐、有机物都不是正常存在于皮肤表面的 物质,当水分蒸发以后,这些会滞留在皮肤上,量一多,时间一长,就会对皮肤形成刺激,导致皮肤炎症。
日晒刺激(30%):
高温天气下频繁外出。外出时不使用遮阳伞遮光,从而使皮肤直接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过强的紫外线也会使皮肤受伤,引起皮炎。
发病机制
夏季持续高温,闷热环境。
(1)不宜穿不透气的衣裤,最好穿着棉麻或真丝等全天然的衣裤。
(2)可经常用温而偏凉的水清洗患处,切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
(3)夏天要多喝水,而不宜多喝含糖饮料,多喝水可以稀释汗液里化学成分的浓度。
(4)高温天气下尽量多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频繁外出。外出时无论阴天和晴天最好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因为黑色能吸收各种波长的紫外线,以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5)潮湿闷热的季节可以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6)注意环境通风散热,避免穿着不透气衣物,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爽。
瘙痒,血痂,疱疹,丘疹,晒伤,季节性浅红斑片
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红斑,丘疹,继之可见丘疱疹,搔抓后可见线条状表皮划破和血痂及色素沉着等,整个病程中无糜烂,渗出,温度高,湿度大时,皮损加重,随天气凉爽症状随之缓解,皮疹逐渐消退,皮损主要分布于四肢伸侧,以双下肢胫前最为常见,好发于30岁以上成人,女性多见,在高温环境作业者更易发生,自觉有瘙痒感。
诊断依据:其典型症状为发生于四肢伸侧,尤其是两小腿的前方,对称发病。初起为粟米大小、比较密集的红斑、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明显,并伴有灼热感。由于奇痒难忍而搔抓,常出现多条条状抓痕、血痂,消退后会留下色素沉着。
组织病理:表皮增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保持室内通风和散热,使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同时穿着应宽松、吸汗,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宜用温水沐浴,浴后擦干并外用粉剂。
治疗可外用1%酚炉甘石洗剂、1%薄荷炉甘石洗剂,1%薄荷酒精或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效果满意。
穿衣应宽大而舒适,布料以透气性好、吸水性良好的柔软的棉织品为宜。避免衣服过多,过于紧身;不宜穿闷气、不通风的衣裤。常洗澡,用冷水或温水洗浴,可增加冷水浴的次数,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用爽身粉扑搽易出汗的部位但不易过多,这样有利于汗液的吸收。
宜吃食物
1、宜饮食清淡; 2、宜食用易消化食物; 3、宜食用一些去暑、利湿、清火、生津的食物; 4、宜用植物油烹调。
忌吃食物
1、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忌油腻食物; 3、忌高脂肪食物; 4、忌发物。
可以在生活中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腥发类的食物、忌烟酒等,合理饮食、合理睡眠、加强煅炼,增加免疫力等。注意避免食用鲜木耳,因为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这种物质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植物日光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