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急诊科 > 新生儿发热
概述:新生儿发热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发病原因

1.非感染性发热:在新生儿室内非感染引起的发热很常见。

(1)环境温度过高或衣着过多: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在热环境中,尤其在夏天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体温升高,生后2~3天因母乳不足,摄入水分较少,环境温度较高,可发生脱水热,冬季衣被捂盖过多,可引起捂热综合征而发生过高热。

(2)散热障碍:由于广泛性鱼鳞病,广泛性皮炎,无汗腺症或包盖太严过厚所致的散热障碍等,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可长期发热。

(3)疾病影响: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2.感染性发热 新生儿发热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儿感染,如产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洁的阴道检查等,多于产后1~2天即出现发热,产后感染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常见肺炎,败血症,脐炎,脓疱疹或脓肿。

发热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儿科医生首先应考虑是否有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类等引起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都可引起发热,严重感染时,在新生儿体温常常反而不升。

(二)发病机制

1.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

(1)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易失去平衡,故体温容易波动。

(2)汗腺发育不完善:早产儿没有排汗功能,体温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足月儿用排汗的方法来维持体温(出汗在前额头上),新生儿虽有汗腺组织,但发育不完善,对热的反应强度仅及成人的1/3,出生10天后逐渐增强,早产儿汗腺功能更差,几乎不会出汗,在热环境下体温更易升高,小于胎龄儿汗腺功能与同胎龄适于胎龄儿的汗腺功能相同,新生儿出汗时呼吸频率并无明显增加,提示从呼吸道蒸发水分的量很少,如出汗尚不足以使体热散失,体温就上升。

(3)环境温度过高:环境温度过高时新陈代谢率及氧的消耗增加,不显性失水增加,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加速辐射和对流作用,促进身体散热,当环境温度增至30℃以上,或腋温升至37.2℃时,新生儿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足月儿大腿内侧也可微微出汗,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和高钠血症,血液浓缩时,红细胞破坏增多,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感染

各种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血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可能为前列腺素E,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使体温升高。

2.预防

注意观察体温,新生儿居住室温以22~25℃为宜,如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应使室内通风换气,在通风时要给小儿盖好被子,防止冷风直接吹到病儿身上,防止脱水热,生后尽早开奶,合理喂养,注意消毒隔离,做好新生儿皮肤,黏膜,脐部的护理,避免发生新生儿感染。

诊断方法
1.症状

高热,气息异常,气急,呼吸衰竭,败血症,高钠血症,发绀,肠穿孔


1.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新生儿脱水热

生后2~3天体温升高,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尿少,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被包,多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

3.感染

各种感染使体温升高,除发热外,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应低下,吃奶减少,哭声低弱,面色发灰等等,如为肺炎引起,有气急,发绀,呛奶和口吐泡沫等;如为脐部感染,可发现脐炎等体征,随原发感染疾病不同,有相应症状和体征改变,神经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等,除共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外,相应临床表现参见相关内容。

2.检查

因环境温度高或喂养不当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者,常有脱水和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有血液浓缩时,红细胞破坏增多,因此,胆红素浓度增高,感染引起,有感染性血象,如有败血症,血培养阳性。

常规作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除外肺部感染,除外神经系统病变等,必要时做脑电图,CT等检查。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般治疗  

新生儿发热时,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以免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给新生儿退热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

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3、给患儿频频喂温开水或维C果汁,一晚250毫升。

4、用冰袋敷额头。

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

6、补充水分 脱水热时,应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7、慎用退热药 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引起虚脱,在新生儿期应慎用。

新生儿发热中医治疗方法   

1 、清热解表、凉血解毒

辛凉解表法、清热泻火法合用凉血解毒法,通过以上组合,使热邪由里达表,层层外出。营血热分透热转气、气热得以清解、表邪轻宣而出。具体用药上选用生姜、淡豆豉等轻宣风热;淡竹叶、芦竹根、龙胆草、栀子等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等凉血解毒。

2、镇肝潜阳、熄风止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熄风止痉药多兼具平肝阳的作用,平肝与熄风配合,相得益彰。具体用药选用青黛、地龙、重楼、白僵蚕等凉肝镇惊、熄风止痉之品。万氏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更贴切的说明小儿心火旺盛,易于肝火上炎,热甚灼筋,出现抽搐动风惊厥的症候。

3 、养阴生津、透邪除热

阴液不足则热不可退、余热未尽,易死灰复燃,热势反复,疗效不巩固。加用养阴生津、清退虚热药,苦寒清热,辛香透散,清透阴分伏热,滋阴降火,益阴除热。具体用药选用青蒿、白薇、地骨皮、芦根竹根、石斛等。小儿“稚阴未长”,体内精、血、津液相对不足。热邪易于耗伤营阴,煎熬津液,阴不制阳,阳热更盛,使其余热难清,或退而复热。临床上还未伤阴出现阴液不足时即于退热药中适当加入养阴清虚热药,既可防止营阴受损,又可辛香透热,清解余热,巩固疗效。

4 、健脾化湿、清热燥湿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湿邪致病多易反复。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长。“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健脾化湿清热燥湿从多方面给邪以出路。具体用药选用香薷、龙胆草、黄芩等清热燥湿。生二芽、槟榔等健脾化湿。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水质、土质等各异,因而,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人们,其生活、工作、习惯各不相同。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各在特点。《内经》概括为“异法方宜”。如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潮湿,其病多兼夹湿邪,故临床上应“因地制宜”,适当选用既能清热、透热又能健脾、化湿燥湿之品,使湿热合邪得以分消。 

2.护理

一般来说,新生宝宝体温没超过38℃,无须用药,可以多喂些温开水,并注意观察。

当体温超过39℃时,可以先在家中给予温水浴或温水擦浴,水温为33℃—35℃,擦浴的部位为前额、颈部、四肢、腹股沟及腋下。新生宝宝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以致体温低于35℃,反而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如要用酒精降温,必须稀释,一般酒精加温水,比例为1:2,这种方法既有效又安全。

3.饮食保健
展开
疾病介绍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发热(fever),腋温37.5~38℃称低热,38.1~39℃称中等度发热,39.1~41℃称高热.41℃以上称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可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