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儿科综合 > 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概述: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疾病常识
1.病因

发病原因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

遗传因素(20%):

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亲子过分依恋(30%):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小儿平时一直与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小儿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35%):

在出现分离性焦虑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2.预防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为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提供父母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小儿全身放松训练,配合游戏,音乐疗法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诊断方法
1.症状

焦虑,恶心,腹痛,腹痛伴恶心、呕吐,选择性缄默症,胃痛,儿童恐怖症


对于分离性焦虑症,儿科医师应当用发育进程的观点看待这个疾病,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最早发生于婴儿6~8个月的时候,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所以5岁前小儿诊断此病应谨慎,30个月前的小儿则不作此病的诊断。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小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小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有的小儿还会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2.检查

胸片,B超等检查无特殊发现。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1.行为治疗:行为治疗的方法颇多,包括脱敏法,即逐渐使患儿接近害怕的情景;认知行为治疗法,减少患儿过多的焦虑;家庭治疗,即帮助父母以适当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焦虑。无论哪一种方法,治疗的核心是逐渐暴露,使患儿能面对害怕的情景。

2.药物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苯二氮卓类药出现后,取代了一些镇静药,而称为“抗焦虑药”,其中常用的为地西泮(安定),日口服剂量为1~2.5mg,分2~3次服(>5岁)。

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在临床上已用于分离性焦虑的治疗,此药也常在单独行为治疗时,疗效不明显的情况下,与行为治疗合用。据报道此药结合行为治疗对年幼儿童拒绝上学的疗效较好,但此药不作为分离性焦虑症的首选治疗。

近年来,对于行为治疗和(或)丙米嗪疗效不明显的患儿用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显示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待于临床的随机试验证实之。

(二)预后

大多数纵向研究着重于患儿的拒绝上学症状,年幼儿童早期发病的预后较好,一般能较早回到学校;而青少年儿童在发病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学习困难,则预后相对比年幼儿童差一些。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儿童患分离性焦虑症是成人期焦虑症的一个风险较大的高危因素。

2.护理

加强儿童的心理护理,多与外界接触。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 2.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 3.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

忌吃食物

1.避免进食含有刺激性的食物。 2.避免进食油炸烧烤类食品及垃圾食品。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及富含各种维生素的各种新鲜蔬菜、瓜果等。

展开
疾病介绍

分离性焦虑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离开家或亲人时出现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