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小儿内科 > 小儿流行性感冒
概述:小儿流行性感冒
疾病常识
1.病因

80%~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能引起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占10%~20%的感冒是由细菌所引起的。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患感冒。

孩子容易患感冒,首先与他们机休的生理、解剖特点,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孩子的鼻腔狭窄,黏膜柔嫩,黏膜腺分泌不足,较干燥,对外界环境适应和抵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炎症。早产儿、有先天性缺陷或疾病的孩子,比如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患有先天免疫性疾病时,护理稍有失误却会发生感冒。

其次,与家长喂养方式不当也有关系,由于孩子生长发育快,那些因缺少母乳而采取人工喂养的孩子,以及过于娇惯、偏食、厌食的孩子,营养不良或不均衡,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缺铁、缺钙或维生素及蛋白质摄入不足。铁、锌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免疫系统的各种球蛋白的合成以及促进免疫细胞成熟、分化均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孩子机体的抵抗能力。

第三,与周围环境不良有关。有的孩子家庭居室条件较差,阴暗潮湿;有的室内温度过度或太低;有的家庭喜欢终日将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有的家庭成员嗜好吸烟,加上房同生火,烟尘污染严重。环境不良、空气混浊,对呼吸道危害甚大,是诱发感冒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给孩子穿衣过多或过少,结果不是出汗就是受凉,很容易诱发感冒。

最后,感冒还与缺乏室外锻炼有关。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或重视不够,不少孩子缺乏户外活动。如中国北方及寒冷季节时间较长的地区,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室内,很少有机会在户外活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将孩子成天关在空调房间内。这些孩子一旦受点凉,就无法适应,极易发生感冒。

 

2.预防

1.注意休息

宝宝年龄越小,越需休息及护理,待症状消失后再恢复活动,以免因病灶未能清除而复发。有发热的宝宝,最好卧床休息,以减少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2.合理饮食

感冒发热的宝宝很容易出现食欲减低、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强求宝宝进食,将导致宝宝胃肠负担重,对身体和疾病恢复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数可多些,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鲜橙汁等。发热消退和消化能力较好的宝宝饮食可稠一些。随着宝宝病情的好转,一般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到平日饮食。

3.环境适宜

保持宝宝的房间空气流通。对发热的宝宝,新鲜的空气有助皮肤有效出汗而降低体温。应避免直接对着宝宝吹风,而导致宝宝皮肤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为宝宝安排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室内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尽可能增加宝宝的睡眠时间,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可以让宝宝躺在床上,给宝宝轻声讲故事或听音乐,帮助宝宝放松,会起到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

4.有效出汗

鼓励宝宝多饮水。水可以增加机体细胞代谢,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同时可以有效出汗,有利于降低体温。

宝宝的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有效出汗和散热。千万不能给发热宝宝穿过多衣服和盖过厚被褥,否则容易导致高热不退,甚至诱发高热惊厥!宝宝服用退热药后,会大量出汗,衣被汗湿后应及时更换,以免受凉而加重病情。

5.物理降温

小儿流行性感冒药物

宝宝发热应首选物理降温,尤其是小婴儿发热。在物理降温无效时,再适当小量使用退热药进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方法有:局部散热降温、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其中以局部散热降温法最简单易行,适合家庭常用。

局部散热降温法

头部冷湿敷或头部冰袋: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以头部冷湿敷(即用冷湿巾敷于宝宝的额部)接受度最高,有些宝宝不愿意头部放冰袋,可以用冷湿巾敷用。应注意经常更换冰袋或冷湿巾。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置冰袋:这些部位有比较大的血管,将冰袋放在这些地方降温效果较好。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可收到良好的降温效果,但在冬天难以实施。

专家提醒: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对发热宝宝要注意惊厥先兆,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已有过高热惊厥的宝宝,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鲁米那”,预防高热惊厥再度发生。如果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疱疹或皮肤上有皮疹也需及时看医生。

诊断方法
1.症状

小儿发烧后身上起红点,畏寒,小儿鼻塞,流鼻涕,咽痛,干咳,头昏,嗜睡,拒食,高热


1、潜伏期:约数小时至1~2日。

2、临床症状:小儿患流感时其临床症状常因年龄不同而各具特点,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多表现为普通感冒型,起病急骤,有高热,畏寒,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现咽痛,干咳,流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可出现粗啰音,偶诉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表现,在婴幼儿则临床表现每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不易区分,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部,病情较严重,日本学者报道在流感流行期间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病儿中有的1/4证实为流感病毒引起,高于同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数倍,病儿常突发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及流清鼻涕,常伴呕吐,腹泻等,偶见皮疹及鼻衄,体温波动于38~41℃,可有高热惊厥,幼小婴儿可有严重的喉,气管,支气管炎伴粘稠痰液,甚至发生呼吸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患者往往出现嗜睡,拒食及呼吸暂停,甚至需用人工呼吸器治疗,乙型流感临床表现与甲型相似,但较多见鼻,眼部症状体征,以及由急性良性肌炎引起的肌痛,主要见于下肢,尤以小腿腓肠肌疼痛为甚,而全身中毒表现如头昏,疲乏等则较轻,丙型流感大多表现为轻症上呼吸道感染,无并发症的流感发热一般持续3~4天,热退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但干咳及体力衰弱可持续1~2周。

3、血象:周围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约为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大单核细胞也可增加,此种特殊血象在发病最初数日即很显著往,往往持续10~15日,并发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能大幅度下降,低达1~2×109/L,血沉率一般正常,冷凝集试验大多阴性。

2.检查

(1)病毒分离:采取急性期鼻咽腔洗液,咽部含漱液或取咽拭子置保存液中送检,最好立即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或尿囊,或接种于敏感的人胚肾等细胞培养中,分离流感病毒,必要时接种于实验动物中分离病毒,采取标本最好在起病3~5天之内,过晚发离阳性率降低。

(2)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流感病毒具有凝集豚鼠红细胞(或鸡及人“O”型红细胞)的能力,将病儿早期鼻咽腔洗液(用生理盐水洗)与豚鼠红细胞相混,出现凝集即为阳性,仅表示有病毒存在,此反应敏感性较差,如预先加入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阳性表示标本中含流感病毒,并可应用此法进一步作分型鉴定。

(3)荧光抗本染色检查鼻粘膜细胞:用鼻咽拭子在鼻腔中旋转几次,使拭子上沾有粘膜脱落细胞,涂于玻片上,干燥后用荧光抗体(抗流感病毒特异血清)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多处带苹果绿色荧光的细胞者为阳性,注意鉴别非特异性荧光点,阳性者有肯定意义,阴性者不能完全除外,此法快速(2小时内完成)简便。

(4)血清内抗体检测 可采用。

①血凝抑制试验。

②中和试验。

③补体结合试验,痊愈期血清抗体滴度超过初期滴度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阳性率一般可达60%~80%。

治疗方法
1.治疗

流感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特殊治疗方法,应着重一般护理和并发症防治。病儿应卧床休息直至体力恢复,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传染他人和继发细菌感染。强调一般护理,合宜的喂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高热、烦躁不安、头痛等应给对症处理,可用物理降温或服乙酰水杨酸、安乃近、氨基比林等退热剂。有细菌并发症时应及早给抗菌药物。并发症应及时按相应章节处理。

1.抗病毒药物治疗

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有效已较肯定,应及早用药,发病24小时内用药较佳,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剂量同预防量,密切观察副反应。近年国内外又筛选一批抗流感病毒药物如:甲基金刚烷胺、螺旋金刚烷胺、效力较金刚烷胺更强,病毒灵(盐酸吗啉胍、ABOB、virugon、flumidin)对甲1及甲3流感起作用。如能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小儿每次3~4mg/kg,每日3次,48小时内体温下降,中毒症状减轻,显效率可达60%。尚有异丙肌苷、三氮唑核苷、硒代胱氨酸等,国内近有报告应用葡萄糖酸锌含片治疗感冒有一定疗效。

2.免疫调节治疗

近年来应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人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治疗病毒性感染有极大发展。流感流行时对体弱、年幼、老年及免疫低下者应用免疫调节剂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3.中草药治疗

实验室筛选证明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或灭活作用的中草药有板蓝根、紫草、桉叶、贯众、鹅不食草、茵陈蒿、金银花、黄连、黄芩、连翘等数十种,可酌情选用。

4.科学用药

儿童流行性感冒,需要使用适合孩子的药物,不能随意使用成人药物,且用药剂量需要严格遵医嘱。

(1)对4岁以下小儿感冒采用多饮水、多休息和其他一些物理方法,比如物理降温、冲洗鼻子、注意通风等方法,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不论是儿童用药还是成人用药,有一个永恒的原则一定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如果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注射。

(2)要使用适合儿童的感冒药,比如,葵花小儿氨酚烷胺颗粒等。氨酚烷胺颗粒可以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其成分金刚烷胺可对抗“亚甲型”流感病毒,抑制病毒繁殖。

(3)适当使用中药,目前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板蓝根,紫草,贯众,茵陈蒿,金银花,黄连,黄芩,连翘等数十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情况进行选择。

2.护理

小儿流行性感冒药物患了感冒后,突出表现常为发热,加上感冒需要经历一个疾病的自然过程(发热通常2~5天不等),所以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合理的家庭护理,不仅能帮助宝宝尽快病愈,也有助于缩短疾病的自然过程。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病毒的食物; 2、宜吃润喉止咳的食物; 3、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有油脂量丰富的食物:如猪油、牛油、鸡油、鸭油;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生蒜、花椒、生姜、蒜苔、辣椒; 3、忌吃兴奋交感神经的食物:如烧烤、咖啡、浓茶。


患者饮食 

病期应供给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红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适量蜂蜜佐餐,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口腔溃疡及便秘等高烧合并症。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饮食注意   

1、饮食难消化   

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太油腻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水分供给不足   

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维生素缺失   

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量大   

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展开
疾病介绍

小儿流行性感冒主要指发生于婴幼儿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