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蛙粪霉病
概述:蛙粪霉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菌感染(60%):

蛙粪霉病是由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蛙粪霉科中的固孢蛙粪霉所引起。

昆虫叮咬(20%):

入侵门户不明,部分病例发病前与昆虫叮咬有关,可能是节肢动物作传播媒介,感染为逐渐增大的皮下结节,皮下结节较坚硬,边界清楚局限,触摸可活动,表面皮肤萎缩,伴色素减退或色素增加,不发生溃疡,偶尔可与下方皮肤粘连但不与肌肉筋膜粘连,结节可肿大累及整个肩部,臂部,躯干上部,面,颈及整个腿部和臀部,个别病例可累及肝,肠等内脏器官及肌肉。

2.预防

1.一级预防

(1)用过滤空气或层流空气隔离易感病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2)控制糖尿病,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严格掌握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抗癌剂等的应用,皆有一定预防作用。

(3)加强食品管理,严防真菌污染。

2.二级预防

由于本病非常急且严重,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由于毛霉菌在分泌物中常不易检到,且难以鉴别,故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证据:即发病急,病情凶恶,发病部位第一是鼻脑,继以胸腔,腹腔,骨盆,胃和皮肤,致病因素有糖尿病的酸中毒,肺部感染的白血病和淋巴瘤,肠感染的营养不良,如小儿蛋白质缺乏症等,再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包括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分泌物,抽出物,刮取物等),可能达到迅速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使用两性霉素B,隔日静注1.2mg/kg,如有糖尿病应立即控制,鼻腔部位作外科清创术,也有主张联合疗法,除两性霉素B外,加用5-Fc,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等。

3.三级预防

及时使用两性霉素B,可使本病病死率从80%~90%下降至50%左右,控制糖尿病,鼻腔坏死组织作外科清创术,均可改善本病的预后。

诊断方法
1.症状

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结节,皮肤粘连,白细胞增多,皮下结节


感染为逐渐增大的皮下结节,入侵门户不明,部分病例发病前与昆虫叮咬有关,可能是节肢动物作传播媒介,皮下结节较坚硬,边界清楚局限,触摸可活动,表面皮肤萎缩,伴色素减退或色素增加,不发生溃疡,偶尔可与下方皮肤粘连但不与肌肉筋膜粘连,结节可肿大累及整个肩部,臂部,躯干上部,面,颈及整个腿部和臀部,个别病例可累及肝,肠等内脏器官及肌肉,局部淋巴结不受累,未发现经血液,淋巴管播散的报道,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

2.检查

1.直接镜检: 与耳蛙粪霉病相同。

2.真菌培养: 固孢蛙粪霉的镜下结构在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结构,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孢子,无性孢子为子囊孢子,条件不适宜时可形成厚壁孢子。

组织病理:组织病理与耳蛙粪霉病相同。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无效,碘化钾及两性霉素B有效,也可选用伊曲康唑。

(二)预后

预后一般较好。

2.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活血化瘀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有人工色素丰富的食物; 2.忌吃易过敏的食物。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展开
疾病介绍

蛙粪霉病(basidiobolomycosis)是由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蛙粪霉科中的固孢蛙粪霉所引起,首例由印度尼西亚于1956年报道。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