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炎症(35%)
其中中耳炎是常见的导致传导性耳聋的耳疾,特别是在儿童中。病程可以是急性,常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对症治疗;也可以是慢性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其病因可以是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阻塞、鼻部鼻咽部慢性病变等。慢性中耳炎可以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症状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痛甚至耳朵周围出现脓肿等。听力下降与鼓膜穿孔、听骨链破坏或迷路炎症有关。其中单纯型中耳炎病灶较为局限,仅有鼓膜穿孔或听骨病变,耳部停止流脓两个月以上即可行鼓膜修补、听骨链重建手术以重建鼓室和听力;而骨疡型、胆脂瘤型中耳炎均可破坏骨质,严重时可引发神经性聋、眩晕、面瘫、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一旦确诊须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并酌情进行鼓室成型术。
先天性因素(15%)
常见者有外耳道闭锁,鼓膜、听骨、蜗窗、外耳畸形、中耳畸形、外耳道狭窄、前庭窗和鼓室的发育异常。
其他因素(15%)
常见者如外耳道异物、耵聍栓、肿瘤阻塞、疤痕闭锁、鼓膜炎、鼓膜穿孔等。
预防传导性耳聋:
1、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外耳道损伤,切忌用不洁火柴棍、牙签、发夹去挖耳,以免引起外耳道炎,局部肿胀导致听力下降。
2、游泳爱好者,下水之前可用浸有凡士林膏的棉花堵塞外耳道口,防止污水进入耳道,引起感染。
3、感冒时,通常伴有鼻子不通气,流鼻涕,这时切忌用力过大将鼻腔内的鼻涕经与中耳相通的短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应滴用麻黄素类滴鼻药,使黏膜消肿、通气,易于排出分泌物。擤鼻时要按住一个鼻孔轻轻擤出。
耳聋,听力减退,听力下降,中枢性耳聋,传导性耳聋
1、环境噪音对传导性聋患者的听力干扰轻微,这种患者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中接受语言的能力往往和正常者相仿。
2、传导性聋的听力损失一般不超过60分贝,因大于60分贝的声音可经颅骨直接传入内耳。
3、听觉减退,听力下降或耳聋。
1、音叉检查:林纳试验气导大于或等于骨导,韦伯试验偏向患侧耳,施瓦巴赫试验骨导延长。
2、电测听(听力图):骨导曲线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曲线听力损失在30~60dB之间,一般低频听力损失较重,存在气骨导间距。
3、声导抗检查:通过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来判断。
4、言语测听法:言语测听法是测试受试者的言语听阈和言语分辨得分的一种方法。正常情况下言语判别得分可达90%~100%,传导性聋言语判别阈提高而言语判别得分不受影响,耳蜗病变所致感音神经性聋不仅言语判别阈提高,而且言语判别得分降低。听神经病变言语判别得分下降更明显。
应根据不同的致聋原因作相应治疗。对先天性外耳道与中耳发育异常和各类中耳炎后遗症,在确定咽鼓管及耳蜗功能正常时,可做听力重建手术,如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镫骨切除术等。对不能或不愿手术者可建议佩戴助听器。
早期治疗
1、早期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要措施。
2、传音结构修建术(鼓室成形术)对提高传导性聋的听力有一定效果,如能早期施行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保存和恢复听力。
3、对传导性聋较重者,可配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传导性耳聋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外、中耳畸形、各种压迫咽鼓管疾病、耳外伤均可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法使听力恢复。
2、保守治疗:此种情况指的是各种炎症所致的传导性耳聋,主要以抗菌素为主,可以通过静脉点滴或局部滴药,使炎症消退,也可应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减少渗出,使听力尽快恢复。
1.如已患有急性中耳炎,一定要马上到医院进行彻底治疗,延误治疗将发展成慢性中耳炎,严重损害听力。
2.若其他原因如外伤、爆破声损伤致鼓膜穿孔,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愈鼓膜穿孔,防止形成慢性中耳炎,进一步损害听力。鼓膜穿孔未愈者严禁游泳,要防水入耳,慎挖耳朵。
宜吃食物
1.宜吃营养神经性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宜吃热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厚味的食物; 2.忌吃过咸的食物; 3.忌吃腌制食物。
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
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
养成喝牛奶的习惯: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素,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对预防炎症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