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外科 > 神经外科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概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疾病常识
1.病因

外伤因素(35%):

一般认为头外伤时,脑在颅内移动,造成脑池或脑表面的蛛网膜破裂并形成一个活瓣所致,一般为50~60ml,多者在100ml以上,临床上根据出现症状的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疾病因素(65%):

由于蛛网膜破孔恰似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可以随着病人的挣扎,屏气,咳嗽等用力动作而不断流出,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回流,逐渐形成张力性液体潴留,覆盖于额,顶,颞表面,引起脑组织受压的表现,急性期者液体多呈血性,即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进入硬脑膜下腔,亚急性者呈黄色液体,慢性者多为草黄色或无色透明液体,一般硬膜下积液的蛋白含量较正常脑脊液为高,但低于血肿液体。

2.预防

硬脑膜下积液病人,原发性脑损伤一般较轻,如果处理及时合理,效果较好,若脑原发性损伤严重及/或伴有颅内血肿者,则预后较差,死亡率可达9.7%~12.5%

1、预防脑损伤:引流管应严格偏向硬脑膜方向,不要贴附脑组织,以免插管或拔管时损伤脑组织。

2、术后要注意补充等渗液,引流管抬高15cm,维持正常颅压,必要时取平卧或头低位,有利于脑组织复位。

诊断方法
1.症状

恶心与呕吐,昏迷,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脑疝,去大脑强直


急性硬膜下积液的表现与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相似,但原发性脑损伤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与脑受压的局限性体征,病情的进展比硬膜下血肿缓慢,慢性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相似,起病隐袭,往往不被注意,直到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障碍及脑受压征象才就诊,严重时出现昏迷,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等脑疝症状。

临床特征为轻型或中型闭合性头伤,脑原发性损伤往往较轻,伤后有逐渐加重的头疼,呕吐和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程发展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偶尔可呈急性过程,严重时亦可导致颞叶钩回疝,约有30.4%的病人出现单侧瞳孔散大,约半数有意识进行性恶化及锥体束征阳性,硬脑膜下积液量一般为50~60ml,多者可达150ml,其性状,急性者多为血性脑脊液,稍久则转呈黄色清亮液体,蛋白含量稍高于正常。

 

2.检查

1.CT扫描: 显示为新月形低密度影,CT值7Hu左右,近于脑脊液密度,占位表现较硬膜下血肿轻,硬膜下积液可发展为硬膜下血肿,可能系再出血所致,其CT值可升高。

2.MRI:无论急性或慢性硬膜下积液,在MRI上均呈新月形长T1与长T2信号,信号强度接近于脑脊液。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积液的治疗一般多采用钻孔引流术,即在积液腔的低位处,放置引流管,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防止气颅。于术后48~72h,在积液腔已明显缩小,脑水肿尚未消退之前,拔除引流管,以免复发。对慢性积液者,为使脑组织膨起,更好地闭合积液腔,术后可以不用或少用强力脱水药。病人采平卧或头低位卧向患侧,以促进脑组织复位。必要时尚可经腰穿缓慢注入20~40ml生理盐水,亦有利于残腔的闭合。对少数久治不愈的复发病例,可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清除积液,将增厚的囊壁广泛切开,使之与蛛网膜下腔交通,或置管将积液囊腔与脑基底部脑池连通,必要时可摘除骨瓣,让头皮塌陷,以缩小积液残腔。术后再经腰穿注入生理盐水或过滤空气以升高颅内压,亦可通过增加静脉补液量,或适当提高血压,同时,给予钙阻滞药减低脑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脑组织的灌注压,以促进脑膨起。

(二)预后

硬脑膜下积液病人,原发性脑损伤一般较轻,如果处理及时合理,效果较好,若脑原发性损伤严重和(或)伴有颅内血肿者,则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9.7%~12.5%。

2.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富含甘露醇的食物; 2、宜吃蔬菜类食物; 3、宜吃水果类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活血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腌制的食物。


1、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食疗方: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可进行适量的运动。

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最好不要吃什么食物?

忌烟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

展开
疾病介绍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硬膜下腔在外伤后形成大量的液体潴留,又名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 hydroma)。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