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物理性皮肤病
概述:物理性皮肤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自身机体因素(30%):

致病微生物感染及其产生的毒素、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失衡、内分泌紊乱、自由基毒素代谢障碍,甚至与精神、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机械性外因(25%):

如胼胝、磨擦红斑、外伤等导致机体皮肤有改变。

物理性外因(25%):

如冻疮、烫伤、晒班、射线皮炎等。

化学性外因:(15%):

大多数接触性皮炎都是接触化学物质、如染料、化工原料等引起的。

其他因素(5%):

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亦与皮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2.预防

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衣着应宽大,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勤换衣服;

预防日晒伤首先应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照射量。治疗一般对症即可,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

防止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应尽量少吃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外出郊游时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并带脱敏药物。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此地,如症状较轻,可口服脱敏药,一旦出现哮喘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诊断方法
1.症状

冻疮,鸡眼,掌跖角化过度,掌趾皮肤黄色角化物


由机械性摩擦等物理因素,可引起的皮肤损伤,称为物理性皮肤病。

1.鸡眼

是局部长期受压或摩擦所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增生。

临床表现:皮损为淡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其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在表面,状如鸡眼。行走或站立时,因尖端压迫剌激真皮内末稍神经,产生疼痛。好发于足底及足趾,青壮年多见,病程缓慢,不易自愈。

2.胼胝

俗称强子。是因局部长期受压或摩擦所引起的角化斑片。

临床表现:皮损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角化斑块,呈黄色,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楚,触之坚硬,有明显压痛。好发于足底、手掌等易于受压和摩损的部位。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可超出正常角质层的数倍,真皮正常。

3.褥疮

多见于长期卧床和瘫痪患者,由于局部组织的血管神经受压,影响血运,发生营养障碍,导致全层皮肤坏死。

临床表现:早期皮肤潮红或苍白,以后发生水泡、摩烂,最后形成深度溃疡。容易继发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好发生在接触床褥的突出部位,如骶尾部、髋部及肩胛部。

4.冻疮

临床表现:由寒冷引起的皮肤炎性改变叫冻疮,每遇冬季发病。好发于肢端,尤其多见于手指、足趾及耳廓。局部皮肤呈暗红、紫红色肿块或硬结,严重者形成溃疡甚至黑色坏死。

2.检查

1.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皮损的分布部位、皮损的种类、数目、大小、形态、表面及基底情况,颜色、水疱内容物及其颜色、排列特点及边界是否清楚。

辅助物理检查有:

⑴玻片压诊法:将玻片用力压在损害上10~20秒,炎症性红斑及血管瘤颜色可消失。

⑵皮肤划痕症:用钝器划皮肤,如在划过处产生风团,称为皮肤划痕症阳性。

⑶感觉检查:包括温度觉、触觉及痛觉等。

⑷滤过紫外线检查:如黄癣病头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呈亮绿色荧光。

⑸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法(尼氏征):推移水疱向周围扩散,正常皮肤被推动及水疱间外观正常的皮肤补擦掉即为阳性。

2.实验室检查

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部分皮肤病有其特有的病理改变,可依此确诊与鉴别诊断。

⑵皮肤试验:

①斑巾试验。用于检查接触性过敏原。

②划痕试验或皮贡试验。用于测定某种物质是否具有过敏反应(Ⅰ型)。

③麻风菌素试验。用于判断麻风病人免疫情况。

④癣菌素试验。有助于癣菌疹诊断。

⑶微生物检查:皮肤真菌、麻风杆菌、疹虫检查有助于相应皮肤病的诊断。

 

治疗方法
1.治疗
2.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清淡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热量含量高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高色素性的食物; 2.忌吃燥热的食物; 3.忌吃发物的食物。


各种皮肤湿疹或类似的皮肤病人,宜吃清爽清淡的素食,宜多吃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而且还要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忌吃酸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性属温热助火食物,忌吃油润的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食物,忌吃油煎炒炸、炙焯香燥熏烤的食物。

展开
疾病介绍

物理性皮肤病是指由于各种物理性因素(机械磨擦、温度、湿度、光线、电磁辐射波、压力等)作用于皮肤,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 、刺激强度超过一定的程度(日晒伤)。 2、 皮肤敏感性增强(外源性光敏性皮炎)。 3 、皮肤耐受性降低(阈值降低)-(慢性光敏性反应)。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