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呼吸道感染(29%):
呼吸性感染初期,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或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数天,随后乃是严重、甚至致命的呼吸衰竭,若接触病源后,在症状产生前不立即处理,死亡率近乎100%,而吸入的炭疽致死剂量介于1万至2万颗炭疽杆菌之芽孢。这种形式的炭疽病因历史因素,以及炭疽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状况,过去首先在接触大量牲畜排泄物或皮革相关制品的牧场工人、以及与土壤接触频繁者中发病,因此又称为羊毛工病或拾破烂者病。其他暴露的可能因素,还包括动物角、毛、皮的加工等。
皮肤接触感染(28%):
皮肤炭疽感染1至2周内即发病,初期为滋扰、发痒的皮肤损伤或黑点状的水泡,状似面包久放常见之黑色霉菌,接着形成大而无痛的坏死性溃疡,不同于一般瘀青或大多数其他皮肤损伤,皮肤炭疽并不造成任何疼痛感,不加以治疗却仍有20%的致死率,虽较其他形式之炭疽病低,对于医学统计上来说仍是非常高的数据,但治疗后几乎不会有危险。
消化道感染(25%):
肠胃道受感染将伴随诸如呕血、严重腹泻、急性肠炎、食欲不振等症状,不治疗致死率达100%。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抵抗力因某种因素如营养不良,并发慢性疾病而降低时,芽孢侵入皮肤伤口,呼吸道或消化道进行繁殖生长,产生毒素而致病,如人体健康,芽孢量或毒力低则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如保护性抗原或荚膜保护病原体不被吞噬,或被吞噬而未杀死,相反可由吞噬细胞带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后再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炭疽毒素的两种蛋白成分增加宿主对感染的敏感性并抑制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功能及抑制宿主抵抗力,病原体的致病取决于细胞外毒素和胞膜多肽,尤其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外毒素和胞膜多肽亦起协同作用,此外病原体本身可堵塞毛细血管,使组织缺氧,在微循环内形成血栓,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周围组织坏死,皮下组织严重出现血性炎症和间质水肿,肺除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外,有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纵隔呈急性炎症,高度胶冻样水肿和出血,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肿胀,充血和出血,可见大量病原菌,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在回盲部,表现痈样病灶和出血性浸润,脑膜受累表现为极度充血,水肿,蛛网膜下腔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和大量菌体。
1.管理传染源
对可疑病人要隔离,尤其是肺炭疽患者要及时,就地隔离并报告,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剩余的食物,病室内垃圾,均应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来自疫区或从疫区运出的牲畜均要隔离5天,把住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和畜产加工各环节的兽医监督关。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污染的皮毛原料应认真地消毒,后再加工,目前最好的有效消毒药有碘,含氯石灰(漂白粉),氯胺,环氧乙烷及过氧乙酸等,废水也要定期消毒,废毛要集中处理,严禁乱扔,病死牲畜及其皮毛污染的场所都应消毒,皮毛畜产加工厂应设在村镇外面,下风向,远离水源,避开人畜集中和频繁来往,屠宰场要有兽医监督。
3.保护易感者
从事畜牧业和畜产加工厂的工人及诊治病畜的卫生人员都要熟知本病的预防方法,工作时要有保护工作服,帽,口罩等,严禁吸烟及进食,下班时要清洗,消毒更衣,皮肤受伤后立即用2%碘酊涂擦,密切接触者(尤与肺炭疽)及带菌者可用抗生素预防。
4.预防接种
我国使用的是“人用皮上划痕炭疽减毒活疫苗”,接种后2天可产生免疫力,可维持1年,在发生疫情时应进行应急接种,应用A16R株炭疽芽孢菌气雾免疫也是安全有效的,吸入量为1亿个菌/人次,血清阳转率为80%以上,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在流行区接种动物。
瘙痒,疱疹,皮下气肿,结痂,败血症,出血倾向,胸腔积液,毒血症,抽搐,胸痛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天,短者12h,长者可达12个月。
1.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此型最多见,约占炭疽病例的95%以上,多发生于暴露的皮肤,如面,颈,肩,手和脚等处。
(1)局部症状:
皮疹:开始为斑疹和出血疹,第2日呈疱疹,肿胀区扩大,组织硬而肿胀。
坏死结痂:3天后病灶中心出血性坏死,周围有成群小水疱;第5~7天,坏死区溃破成溃疡,血性渗出物逐渐结成炭黑色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此即炭疽痈,黑痂坏死区的直径约为1~5cm,周围肿胀区可达5~20cm,局部疼痛与压痛不显著,有轻度瘙痒,继后肿胀逐渐消退,黑痂在1~2周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形成疤痕,淋巴结肿大,感染域局部的淋巴结可肿大伴压痛。
(2)全身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全身反应,有发热,不适,肌痛,头痛,少数病人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和组织疏松处的大片皮肤水肿,常见于眼脸,颈,手和大腿内侧等,而局部无疱疹等皮肤病变,此发展成感染性休克时,称为“恶性水肿(malignant edema), 病死率较高,肺炭疽(pulmonary anthrax) 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常急起干咳,低热,乏力与心前区压迫感,经2~4天后症状加重,出现寒颤,高热,咳嗽加重,痰呈血性,同时伴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大汗,有时颈,胸部出现皮下气肿,肺部仅可闻及少量湿啰音,与肺部的严重症状不相称,还可伴胸腔积液征。
2.肠炭疽:有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型。
(1)急性胃肠炎型:突发恶心,腹痛,腹泻,呕吐,大便一般无血液,伴全身发热,多数病人于数日内恢复。
(2)急腹症型: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寒战,高热,持续性呕吐,腹泻,排血水样便,剧烈腹痛,腹胀,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可有腹水体征。
3.口咽部感染:当口咽部感染炭疽时出现严重的咽喉部疼痛,颈部明显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水肿可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因难,压迫气道可出现呼吸困难。
4.炭疽杆菌脑膜炎:多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的炭疽,通过血行传播,原发性较少,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障碍,抽搐和严重脑水肿等表现。
5.炭疽杆菌菌血症:多继发于肺炭疽,肠炭疽,亦可发生于严重的皮肤感染之后,但较少见,表现为全身脓毒症:高热,嗜睡,昏迷,出血等。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一般为(10~20)×109/L,有的增至(60~80)×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可减少。
2.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酌情采集分泌物,痰液,粪便,血液和脑脊液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2)细菌学培养:取分泌物,痰液,粪便,血液和脑脊液等进行细菌学培养,可有炭疽杆菌生长。
(3)细菌学鉴定:其鉴定方法有串珠湿片法,荧光抗体染色法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3.动物接种
将上述标本接种于家免,豚鼠与小白鼠皮下,24h后出现局部的典型肿胀,出血等阳性反应,接种动物大多于48h内死亡,从其血液与组织中可查出和培养出炭疽杆菌。
4.血清学检查
近年来用荧光抗体法检测特异性抗体作快速诊断。
5.Asco1i沉淀试验
主要用于检验动物皮毛与脏器是否染菌。
X线摄片:肺炭疽可见支气管肺炎,胸腔积液,纵隔影增宽等。
(一)治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1.病原治疗
(1)严密隔离:炭疽病传染性很强,接触病人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橡皮手套。病灶渗出物及换药敷料、肠炭疽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及肺炭疽者的痰液等,均需焚毁,或消毒后再排放。
(2)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给药。首选青霉素类,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多西环素、阿米卡星等对肠炭疽和肺炭疽有良好疗效。氯霉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可与青霉素等联合应用治疗炭疽脑膜炎。
病情稳定后,可改口服给药,可选氧氟沙星等。
(3)抗炭疽血清治疗:用于严重脓毒症者。抗炭疽血清是为异种动物接种抗炭杆菌抗原,产生免疫球蛋白后,精制提取而成,用前须做药物过敏试验。治疗第1天100ml,静滴或肌内注射,第2~3天30~50ml即可。
2.对症治疗
(1)脓毒症和恶性水肿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其中毒症状。常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
(2)炭疽脑膜炎者:可静脉注入甘露醇液250ml,每4小时1次,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3)头痛、躁动者:应酌情给予镇静剂。
(4)循环衰竭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5)呕吐、腹泻、纳差者:应适当静脉补充营养液。
3.皮肤病灶的处理
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口,局部涂敷青霉素软膏。禁忌搔抓、挤压和手术切开病灶皮肤,以免细菌进入血流,引起病变的扩散。
(二)预后
皮肤炭疽预后良好,在适当治疗下病死率<1%,若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可达15%~25%;肺炭疽常并发菌血症、休克和脑膜炎,可在呼吸衰竭后1~2天内死亡。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达80%~100%;肠炭疽易并发感染性休克,于起病后3~4天内死亡,病死率为25%~75%;炭疽菌血症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如及时诊治,有可能提高治愈率。
炭疽杆菌是一种高致病性以及生命力强的杆菌,好在目前对青霉素类的药物比较敏感,但是需要治疗,否则致残以及致死率都非常高。饮食上应该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为主,减少脂肪的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可以选择稀饭、面条,其消化后可迅速提供血糖。高蛋白质的食物包括鸡蛋、牛奶、羊肉、鱼肉等,高维生素食物主要是指水果蔬菜,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苦瓜、菠菜等。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病人卧床休息及隔离,注意多饮水,食物最好是流食或半流食。患部不可挤压,也不要切开引流或切除皮肤损害,以防病毒扩散而引起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