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痰毒
概述:痰毒
疾病常识
1.病因

发病初为风痰交阻,化脓期为痰热结聚,热胜肉腐成脓,溃后邪去正复,或邪虽外泄,而气血尚未通畅,若兼脾胃火毒上攻者,多数起于颈之两旁及颌下,若兼肺胃炽热,则多数发于结喉之处。

2.预防

1、用消炎药和去痰药,做到标本兼治。千万不能滥用止咳药,只治标不能治本,弄不好会加重病情。

2、自我按摩法:按摩鼻、喉两个部位。鼻部按摩:用弯曲的拇指顺鼻骨,两侧、上下按摩44下。再把双手掌放在喉骨部位,双手上下按摩66下。早晚各一次。

3、早上起床后,按摩之前先喝一杯白开水。以上方法要全年坚持,才见效果。我用以上方法运行三年多,现在呼吸道畅通,一年四季也不咳嗽、痰也少的多了。

诊断方法
1.症状

干咳,肉芽肿,舌苔黄,弦脉,舌震颤


痰毒多由外感风热、风湿之邪,内挟痰湿互相蕴结于皮里膜外,凝聚于经络而成。

在发生本病前往往有口疳、乳蛾、龋齿、或头面疮疖等病变存在。

2.检查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体温测量, 腹部外形触诊 ,腹部CT。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疗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常用方药为五神汤合消瘰丸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0g 黄柏10g 泽泻10g 茯苓20g 玄参20g 煅牡蛎30g(先煎) 浙贝母10g 香附10g 陈皮10g 白僵蚕10g 青皮10g 法半夏10g 甘草6g。

方中金银花、连翘、黄柏为主药,清热解毒;泽泻、茯苓健脾利湿;玄参、煅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香附、陈皮、白僵蚕、青皮、法半夏、甘草均配合主药理气、化痰。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效。如毒热重者,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阴虚者,加入生地、沙参各10g;肝火旺者,加入黄芩、青黛各10g。

2.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清热解毒的蔬菜; 2、宜吃润肺化痰的水果; 3、宜吃健脾利湿的杂粮粥。

忌吃食物

1、忌吃热性的肉食;2、忌吃发性的蔬菜; 3、忌吃海鲜。


1、痰毒食疗方:

二陈汤是四样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你可以经常去药店里边去买些来,一副药茯苓、法半夏、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用水煮了喝,喝上10天,痰就没了。

2、痰毒饮食:

除了萝卜,化痰的食物还有很多,比如冬瓜性凉,味甘淡,清热消痰;无花果性平,味甘,清肺热;紫菜性味甘咸而寒,能软坚清热;罗汉果清肺、化痰、止咳;青菜性味甘平,解热除烦,通利肠胃。

展开
疾病介绍

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证候分类 1、风热痰毒: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咽痛。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肝郁痰火: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湿热蕴结: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苔黄腻,脉数。 4、热胜酿脓:局部皮肤红肿发亮,掀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全身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5、余毒凝滞: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