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太阳中风
概述:太阳中风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因(80%):

太阳中风征的病因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2.预防

加强营养,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牛奶、软米饭、豆浆、鸡蛋、瘦肉,富含维生素A、B、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
诊断方法
1.症状

流清涕,恶寒,鼻塞,舌苔薄白,浮脉


太阳中风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2.检查

体温测量, 尿常规, 血常规, 便常规 ,血压。

检查舌苔,经络的通畅与否,脉象,掌诊,经络的穴位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治疗方法
1.治疗

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中风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太阳中风征。

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2.护理

1、适宜食物: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多食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也就是口味比较清淡。从营养学角度,清淡饮食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注意合理搭配膳食。

2、饮食禁忌:

忌烟酒忌辛辣。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花椒、胡椒、桂皮 、八角、小茴香等。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调养营卫的蔬菜汤; 2、宜吃疏风散寒杂粮粥; 3、宜吃含有维生素c,b的水果。

忌吃食物

1、忌吃辛辣的蔬菜; 2:忌吃发性的肉食; 3、忌吃油炸的食物。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展开
疾病介绍

太阳中风是指太阳经感受风邪,是太阳表证的一个证型,主要症状有头项强痛、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属表虚证。 也指真中风的一型。即中风病有寒热的证候中表现无汗恶寒,或有汗恶风的称为“太阳中风 ”。但这种分型对中风病的辨证施治意义不大,现已少用。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与猝然倒地、口眼歪斜的中风不同。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