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60%):
氨气是高度水溶性,无色,碱性的刺激性气体,强烈刺激眼睛和黏膜,可用于制造化肥,制冷剂,亦可用于炸药,染料,塑料和一些药物的生产,长期接触特别是掉入或无知觉的情况下处于高化学浓度的区域可引起氨气中毒。
发病机制(25%):
氨气是一种易溶的气体,有严重的黏膜刺激作用,因此主要作用部位是上气道,意外吸入高浓度可引起喉头水肿以致窒息。
氨还可引起肝脂肪变性、肾脏间质性炎症及心肌损害。
1.加强安全教育,健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生产设备,加强通风。
2.更应注意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个人防护等。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4.在生产和使用氨的过程中,要经常检修阀门和管道是否密闭,检修时要戴装有硫酸铜或硫酸锌的防毒面具。
5.贮存、运送氨气瓶时,应避免受日光、热辐射影响和相互撞击,以免瓶内压力升高而发生爆炸。
发绀,呼吸困难,头晕,黏液分泌亢进,窒息,支气管痉挛,乏力,恶心与呕吐,流泪,喉头水肿
为上气道阻塞症状如喉痉挛,喘鸣,音哑,讲话困难,这些病人皮肤有二度到三度灼伤,死亡率约为40%,中度到重度的吸入临床过程为两个阶段,先是48~72h之内,临床症状改善,而后因气道阻力加重而恶化,出现发绀和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吸入氨气后呼吸道损伤的程度直接与氨气浓度,接触时间,吸入深度有关,急性吸入低至中等浓度的氨气(150~450mg/m3)引起大量流泪,咽部刺激和咳嗽,可产生肺水肿和化学性支气管炎,接触高浓度的氨气 (450mg/m3)引起喉头水肿,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亢进,可产生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支气管肺炎,数分钟可引起窒息死亡。
仔细检查是否有喉部阻塞、黏膜损伤和气体交换异常。胸片示肺水肿或动脉血气分析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加的病人应留院观察至少24h。治疗包括吸氧、支气管扩张剂、气道维护和辅助通气。
胸部X线表现,依吸入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变化,轻度接触胸片正常,大量接触胸片示肺水肿阴影。
1.氨气中毒治疗为支持疗法,关键是维持机体氧合。
2.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并脱去污染衣物,注意保暖。给氧、人工呼吸及注射呼吸兴奋剂。
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喉头水肿、呼吸道灼伤并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尽早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准备好吸痰器。无切开器械时,可做环甲膜穿刺。同时,给予安定、氨茶碱、氢化可的松、庆大霉素等药物,以缓解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促使痰液排出,减轻肺水肿,控制感染。病情轻者,可应用3%硼酸作雾化吸入。
4.防治肺水肿。短程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液量,适当利尿,减轻肺水肿。
5.维持氧合。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必要时使用正压通气。氧合维持目标氧饱和度93%以上。
6.对眼部灼伤者,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或其他抗生素药膏,每隔2~4小时1次。如发生虹膜炎,可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如眼部水肿明显,可用可的松眼药水与抗生素眼部交替使用。
7.对皮肤灼伤者,立即用清水,3%硼酸液、2%醋酸液、或食醋等冲洗皮肤,以中和氨水,消除灼烧。如皮肤有水疱、渗出、溃疡,用2%的硼酸湿敷和化学灼伤油外搽。大面积深度灼伤者需专科治疗。
1.加强安全教育,健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生产设备,防止跑、冒、滴、漏,加强通风。
2.更应注意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个人防护等。
3.把好就业前体检关,凡有气管和心肺疾病不宜从事此类作业。
宜吃食物
1.宜吃酸性的食物; 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 3.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碱性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辣椒、花椒、胡椒、芥末; 3.忌吃刺激性的饮料:如白酒、咖啡、浓茶。
1.由于氨气中毒,口腔、咽部溃疡,吞咽困难,可给予流质饮食,原则上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清淡饮食及多种维生素,尽量多样化、营养丰富。根据病人不同情况灵活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