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色素痣
概述:色素痣
疾病常识
1.病因

痣细胞构成(30%):

色素痣是由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关于痣细胞的来源,尚有不同见解,或认为源于表皮的黑色素细胞,或认为源于胚胎期间神经嵴的前体细胞,也有人认为痣细胞有双重来源,即位于表皮和真皮上部的痣细胞来源于表皮黑素细胞,而位于真皮下部的痣细胞则来源于神经施万细胞,上述细胞向表皮移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异常,而造成黑素细胞异常分布。

多样性(30%):

痣细胞形状多样,在表皮层和真皮浅层形似表皮细胞;在真皮中下部则像组织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或施万细胞,在皮肤内痣细胞呈巢状排列,缺乏树枝状突,其中的酪氨酸酶活性较低;在超微结构上缺乏桥粒或细胞间联结,具有与黑素细胞相似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黑素体等。

病理改变(30%):

根据痣细胞在皮肤病理切片中所处的位置,有3种基本类型:①交界痣:痣细胞集中分布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②皮内痣:所有痣细胞都聚集在真皮内,③混合痣:痣细胞既可见表皮-真皮交界处,也见于真皮内,它具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双重特点。

除病理分类外,另有以临床特点命名的痣细胞痣,如晕痣,Spitz痣,巨痣,发育不良痣等。

2.预防

本病无特殊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的关键。

诊断方法
1.症状

斑丘疹,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色素斑,斑疹,痣细胞,结节,色素脱失,湿疹,红晕,皮肤逐渐呈暗黑色


色素痣多发生于儿童或青春期,可呈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结节或有蒂损害等表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数目的显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风险性,色素痣大小由几毫米到几厘米,甚至面积很大,常左右对称,边界清楚,边缘光滑,色泽均匀,根据痣细胞内色素含量不同,颜色可为黄,褐或黑色,但也可呈蓝,紫色或近肤色,有些损害处可贯穿着短而粗的黑色毛发,先天性色素痣的色素形成早且皮损大,而获得性色素痣的色素产生需一定刺激因素作用,在阳光暴晒,激素,水疱性疾病,免疫抑制或化疗等因素作用下,痣迅速增大。

临床表现

根据痣细胞存在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常见类型有:

(1)交界痣(junctional nevus)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成年少见,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的任何部位,但手掌,足跖,红唇及外阴部的色素痣几乎均为交界痣,可视为好发部位,表现为平坦或稍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色素斑或丘疹,表面光滑,无毛发,浅棕色至黑色,直径多在1~8mm如图1所示,交界痣的痣细胞具有增大活跃的特性,称为交界活力,有转变恶性黑瘤的可能。

(2)皮内痣(intradermal nevus) 中老年人多见,表现为平坦或高出皮面,或呈疣状或有蒂状,直径通常在1cm以内,呈棕色或黑色,表面或光滑或粗糙,有时可见中央的1根或数根毛发生长(图2)。

(3)混合痣(compound nevus) 多见于中青年人,表现为轻度隆起皮面,褐色至黑色的半球形丘疹或斑丘疹,境界清楚,常有毛发生长如图3所示,混合痣应存在交界活力,故也有发生恶变的可能。

(4)晕痣(halo nevus) 因色素痣周围绕以色素脱失晕而得名,又称后天性远心性白斑,其中心的色素痣直径约0.5cm,色素脱失晕的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如图4所示,以躯干,面颈部多见,可单发,也可多发,常见于青少年,无自觉症状,病理上常为混合痣,也可为皮内痣。

(5)Spitz痣(Spitz nevus) 又称良性幼年黑瘤,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痣,假性黑瘤,是痣的一种异型,大都为混合痣,也可为皮内痣或交界痣,痣为粉红色,紫红色,棕褐色或黑色丘疹或小结节,界限清楚,通常表面光滑无毛,直径一般<1cm,好发于面部和下肢,也可见于其他部位,该痣以儿童多见,在组织学上与恶性黑瘤表现相似,但在生物学行为上却通常表现为良性,故有良性幼年黑瘤或假性黑瘤之称。

(6)先天性巨痣(congenital pigmented nevus) 出生时即存在,以病变面积巨大为特征,有作者主张病变面积>900cm2为巨痣的诊断标准,也有作者认为,>2%体表面积者即为巨痣,尚有作者认为不能单纯依面积大小为巨痣下定义,一些发生于颈面部波及眼睑或耳郭,或发生于手,生殖器,肛门等特殊部位的病变,面积虽不够上述标准,但如行手术切除,创面处理比较复杂者,也应称为巨痣。

巨痣通常呈棕褐至深黑色,深浅不一,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可有疣状突起,多生长有粗而长的毛发如图5所示,故又有巨毛痣之称,巨痣分布于身体一侧者,称为单侧性色素痣,发生于头皮和颈部者,可伴发软脑膜黑素细胞增生症,出现癫痫和精神障碍,甚至可发生原发性软脑膜黑瘤,位于脊柱部位者可伴有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畸形,在组织病理学上,巨痣属混合痣或皮内痣。

(7)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 nevus) 又称B-K痣,临床表现为淡褐色,淡红色或褐黑色,中央高起,边界不清晰,单发或多发的色素斑或丘疹,直径5~15mm,好发于躯干,其次为肢体,再次为面部,中青年人多见,组织学上绝大多数表现为混合痣,少数表现为交界痣。

2.临床表现的少见类型

(1)湿疹样变:偶然在色素痣周围出现红晕样湿疹皮炎表现,有痒感,几月后消退。

(2)花边样痣:表现为色素痣中心呈花网状,周围色素晕,色素晕处痣细胞由交界性痣细胞巢构成,并呈明显的细胞不典型性。

痣细胞痣的临床诊断,据其表现特点一般并无困难,但准确的病理性质判断,据肉眼观察不甚可靠,确诊须依靠病理检查。

2.检查

常规物理检查。

病理确诊。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内有巢状排列的,无树枝状突的痣细胞。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痣细胞痣一般不需治疗。如需改善外观,防止恶变,消除隐患,必要时可行激光、微波、冷冻治疗。发生于掌、跖、肩等易摩擦部位,或有恶变症状时,应及早完全切除。皮损范围大者应切除后植皮。临床治疗可选∶

1.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面积小、位置浅、诊断明确的病变。常用方法有冷冻、电解、电灼、电干燥、激光及化学药物烧灼等。

2.手术疗法 对任何类型的痣细胞痣,不论面积大小均可采用。效果也较为确切、可靠,并可随治疗进行病理检查。一般依皮纹方向选定切除方向,做菱形切口切开皮肤,切除范围为病损及其周围0.2~0.5cm组织,有恶变倾向者,可适当扩大范围。

若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色泽加深变黑,边缘发红不规则,表面出血、破损以及周围出现卫星状损害,表明痣有恶变征象,应予手术切除,现时送病理检查。

(二)预后

痣属良性肿瘤,对生命并无威胁。但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有些类型的痣细胞痣可发生恶变,成为恶性黑瘤。一旦恶变,则病程进展迅速,预后不良。下列表现,提示恶变:

1.病变增长扩大,或面积虽无扩大,但显著增深。

2.颜色改变,色增深,或见有淡蓝色调出现。

3.发生脱毛、脱痂现象;表面破损,出血,形成溃疡。

4.病变四周出现针头大小、称为卫星的色素斑点。

5.局部有炎症表现,同时可排除毛囊炎、表皮囊肿继发感染等情况。

6.有刺痒或疼痛症状出现。

7.黑尿。

2.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1.人参粥以人参末3g(或党参15g),冰糖适量,好米100g,煮粥常食。

2.黄芪粥黄芪50g,煎水取汁以作煮粥水,好米100g,红糖适量,陂皮末3g,共煮粥。

3.归芪蒸鸡当归20g,黄芪100g,母鸡1只,共蒸熟后分次服用。

4.参枣米饭: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20g,好米250g,白糖50g。参、枣切碎与共蒸,米熟饭成,加白糖分次服用。

5.术枣饼白术30g,大枣250g,鸡内金、干姜、面粉、油、盐等调料适量。诸药研末或切极细,与面粉、调料合匀,煎饼,分次食用。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展开
疾病介绍

色素痣亦称痣细胞痣(nevocytic nevus)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色素性病变,通常称痣、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或痣黑素细胞痣等,是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色素痣几乎每个人均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但以面颈部最为常见,少数可发生于黏膜,如口唇、阴唇,睑结合膜等处。可先天具有,也可后天获得,多数生长缓慢,或多年不变,较少自然消退,个别类型的痣,存在交界活力,可发生恶变,通常有一个发展和退化的过程。在幼儿期为扁平的交界痣,以后至青春期随年龄增长痣增大为复合痣或皮内痣。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