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唇风
概述:唇风
疾病常识
1.病因

一、多因辛辣厚味太过,脾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侵袭,引动湿热之邪循经熏蒸唇口;或脾气虚弱,外感燥热,致脾经血燥,熏灼唇口所发。

二、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足阳明胃经环口唇。素嗜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复感风邪,引动湿热上蒸,搏结唇部而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说:“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瞤动。”

三、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脾主口,其华在唇。脾气虚弱,外感燥热之邪,或温热病后,伤阴化燥,燥热循经上熏肌膜。《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唇风,多在下唇……此脾经血燥也。”

2.预防

预防唇风要合理饮食,睡眠充足,并注意保护唇部。不要偏食或过食辛香厚辣食品,注意适量饮水和进食蔬菜水果,户外活动时可涂唇膏或香油保护口唇,以免干裂。

诊断方法
1.症状

瘙痒,丘疹,脓疱,鳞屑,口唇渗液,疱疹,口唇泛红


1、好发于20岁~35岁之间女性。

2、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长期应用含氟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氟化牙膏有关。

3、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区”,即口周、颏部及鼻侧。

4、为对称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及鳞屑。

5、口唇周围有一狭窄皮肤带不受侵犯,上下唇从不累及具有特征性。

6、局部可有轻度瘙痒及烧灼感。

7、病程呈周期性发作,日光、饮酒、进热食、寒冷刺激后皮损及症状加重。

2.检查

局部检查

唇红部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治疗方法
1.治疗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唇风之辨分虚实。实为风火湿热,唇红肿痒溃痛且剧;虚为阴虚血燥,唇红燥裂溢水结痂。内治为主,辅以外治。

内治法

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临床表现:唇红部肿痒,破裂流水,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口渴饮冷,口臭,大便干。舌质偏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循经上蒸,故见唇红部红肿痛痒;湿热久蒸则破裂流水,灼热疼痛;风性主动,风邪偏胜则嘴唇不时瞤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湿热之征。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利湿。

方药:双解通圣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散风邪;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清热;白术、滑石利湿;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活血养血散瘀肿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

若局部肿胀甚者,加黄连、白鲜皮、银花清热解毒;破裂糜烂流水者,加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嘴唇?动,红肿,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乃风盛脾虚之症,治宜健脾益气祛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防风治之。

2.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临床表现:唇肿燥裂,流水,甚者流血,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结痂。鼻息焮热,小便黄赤短涩。舌干少律,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燥邪为患,唇口失养,故见唇肿燥裂、流水流血或结痂,疼如火燎。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经血燥之征。

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

方药:四物消风饮。方中荆芥、薄荷疏风清热;柴胡、黄芩、甘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凉血润燥。酌加牡丹皮、玄参、麦冬、石斛以增强滋明清热,凉血润燥之功。

外治法

外搽法 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2.护理

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活动,如爬山、散步,跳舞等,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体质,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1、注意纠正吸吮嘴唇或者咬嘴唇的不好习惯,避免漂唇。

2、忌食辛辣及油炸食物,特别是发病期。平时要吃的清淡,忌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酒、海鲜等,多吃新鲜蔬菜或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

 

展开
疾病介绍

唇风是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西医慢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