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颈部为足少阳、足阳明经循行之处。由于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脾伤气滞,运化失常,水湿停留,聚而为痰;肝失条达,气机不舒,郁久化火。脾与胃、肝与胆互为表里,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经脉,发于颈部则阻隔经络而生本病。溃后破烂出血,外耗于卫,内夺于营,气血耗极,终成败证。
1、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2、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或颈部肿块时,应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原发病灶,及早确定病变性质。
3、患部禁忌艾灸、针刺、外涂腐蚀药和切开。
4、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胫骨结节处的酸痛,肿胀,无力,消瘦,胸闷,声音嘶哑,疲乏,进行性颈部肿块,吞咽困难
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除少数原发者外,大多数为转移性癌。根据病程进展,症状改变,临床分为三期。
初期:颈部或耳之前后肿块,形如栗子,顶突根深,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皮色不变,局部无热及疼痛。全身无明显不适。
中期:肿块渐渐增大,微微作痛,肤色紫暗,肿块融合石硬,表面不平,固定。伴形体消瘦,疲乏无力。
后期:肿块溃破,并无脓液,只流血水,其味臭秽。肿块虽腐溃,但坚硬不消,反愈溃愈坚,疮口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此时疼痛剧烈,彻心引脑,或疮口出血如喷射状,可危及生命。伴夜不安寐,胸闷烦躁,面色无华,形体极度消瘦,终至衰竭。若由其他岩症转移者,可伴鼻孔出血,视力模糊,耳窍失聪,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颈部转移性癌原发病灶多在口腔、鼻咽部、甲状腺、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处,因来源不同,处理方法各异。为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须多科医师紧密协作,从多个系统寻找原发病灶。
辅助检查:要明确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常需依赖穿刺或切除淋巴结作病理检查。
内治
初期
肝郁痰凝:颈项部结块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推之不移,不痛不痒,伴有情绪急躁,胸闷不舒,两胁发胀,体弱乏力,舌苔白滑或瘀点,脉弦或弦滑。 舒肝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
痰毒凝结:初起颈项肿核如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不痛不痒,面色少华,形寒神倦,舌苔白腻,脉沉细。祛寒温阳,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天南星、夏枯草、皂刺等。
中期
结块渐大,微微作痛,皮色紫暗,逐渐形体消瘦,舌苔或白或黄,脉弦缓或数。[气血不足,正虚邪实] 益气养荣,化痰散结。和荣散坚丸加减。
后期
溃后腐烂无脓,坚硬不消,相反越溃越坚,疮口平塌渐大,凹凸不平,形如菜花,味臭难闻,疼痛较剧,时渗血水,或创出血如喷射状,日夜烦躁不安,形体消瘦,纳食不佳,舌苔黄腻或白滑,脉弦数或沉细无力。
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加减。
成药验方:小金丹:每次一丸,一日二次,黄酒适量温服。
犀黄丸:每次一丸,一日二次,开水或黄酒送服。
抗癌II号:天津市红桥区第一防治院肿瘤组。
处方:全蝎、蜈蚣、生水蛭、明雄黄、枯矾、血竭各30g,乳没、天花粉各60g,炉甘石、苏合香油、硼砂、白芨各15g,轻粉2g,共研细末,水泛丸如绿豆大。
服法:按病人耐受程度,每次服2~10粒,1日3次。至少服药叁个月才能生效。服药时稍有恶心等副作用,久服未见肝肾、血象等异常变化。
外治
初起-宜化痰散结,活血消肿,阿魏化痞膏外贴,每日换一次。
溃后
20%蟾蜍软膏:蟾蜍20g,凡士林100g调成膏,外敷盖纱布。
皮癌净:药粉直接洒在疮面。
洗药:隆葵30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煎汤待温,浸洗患处,每日一次。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宜吃食物
1.宜吃胶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植物性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忌吃燥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含有酒精等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性味寒凉性的可诱发血管收缩的食物; 3.忌吃干燥的不容易消化且具有损伤消化道功能的食物。
1、患者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2、患部禁忌艾灸、针刺、外涂腐蚀药和切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