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中医科 > 中医综合 > 疮疡
概述:疮疡
疾病常识
1.病因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

风寒暑湿(60%):

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

饮食不节(30%):

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疮疡的发生,普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

2.预防

提到预防保健就不得不提到养生,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是现代人提出的预防保健之意。祖国医学渊远流长,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养生的专门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因而具有以下特点:

(1)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2)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要“恬惔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

 

诊断方法
1.症状

皮肤疖痈,痛性溃疡和渗出恶臭的黄绿色脓液


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意义。 如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突然伤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先兆。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 蛇头疔溃后二周,仍形如蛇头,不见消煺,多是损骨;胸椎流痰的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而形状如鹤膝;指关节流痰则指肿如蝉腹,骼窝流注每见患肢屈曲难伸。

2.检查

 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检查血糖及尿糖,必要时做脓培养,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尿糖甚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糖应该阴性,或者说尿中应该没有糖。在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

治疗方法
1.治疗

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

1.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

(1)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

(2)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

(3)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则。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

2.疮疡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

(1)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

(2)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如手部疗疮、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疗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等。

(3)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加速疮口愈合。

2.护理

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各种养生方法都是为了保护和强壮正气为基本原则。坚持了这个原则,应能达到“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增加机体免疫力作用的食物; 2.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 3.宜吃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燥性的食物; 2.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3.忌吃厚味的食物。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禁忌食物;忌食火辛辣、油腻、热性食物、长纤维食物、易胀气食物、烟酒、韭菜、蒜苗、芹菜、菠菜、竹笋、橘子、樱桃、荔枝、羊肉、猪头肉、 辣椒、辣油、芥末、茴香、洋葱、浓茶等。

展开
疾病介绍

疮疡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 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历等。好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发病。此类病是中医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两医称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后果。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