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外科 > 普外科 > 乳管内乳头状瘤
概述:乳管内乳头状瘤
疾病常识
1.病因

内分泌因素(85%)

病因尚未确定,但较多的学者认为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2.预防

育龄期的妇女平时要对自己的乳房进行自我检查:

从坐位开始,任何乳头内翻,皮肤凹陷,结构形状异样都是乳房深处癌的线索,如果病人双手在头上拍掌来收缩胸肌就会出现上述迹象,妇女处于坐位时,便于检查锁骨上,下和腋下淋巴结,最后还需坐着进行触诊,要用并拢的手指触摸乳头下的区域。

取仰卧位作更广泛区域的触诊,同侧乳房下垫一枕头,同侧的手举过头部,使乳房均匀地摊在胸壁上使手指易触到深部的乳腺癌,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触诊,触诊的方式应取转圆圈的方式,从乳头向外横向转动,检查伸到腋下的乳腺尤其重要。

乳房检查首先应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上,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诊断方法
1.症状

泌乳障碍,乳房肿块,乳腺刺痛,乳头溢液


如在乳晕下及其边缘处扪及一小肿块或结节,在轻压时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溢出,即可诊断,如未能扪及肿块,用指压法以食指尖围绕乳头作顺时针方向按压乳晕区,可见乳头相应部位的单侧单支乳腺导管口有溢液,也可作出诊断,有些病例虽可扪及结节,但按压时并无溢液。

多数患者无不适,仅又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液,液体为血性或浆液性,但较大的瘤体若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可肿块,一旦积血排出,肿块也随之变小,疼痛缓解,消失,这以现象可反复出现,大多数病人是因为乳头溢液就诊的,溢液为血性,浆液性或血性和浆液性交替出现,少数病人在乳头附近发现肿块。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较小,一般不能扪及,有时可于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轻压时即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或咖啡样液体。

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主要表现为乳腺周围可扪及边界补不清,质地不均的肿块,也可无肿块扪及较少有乳头溢液。

2.检查

本疾病所需要做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和溢液细胞学检查:

X线检查:乳腺管造影常可显示肿瘤所在部位及大小,有人报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3.7%。

溢液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涂片,可见红细胞和上皮细胞,偶可找到癌细胞。

治疗方法
1.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也可注射美蓝,沿针头或美蓝显色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除试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并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施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渐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认为属良性,但恶变率为6%一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

通常认为,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故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可先循乳头溢血口插入细探针,尔后沿探针切开乳管,寻找肿瘤,予以切除;或可经探针注入少许美兰注射液,然后依染色所示的乳管分布范围和方向,作腺体的楔形切除,切除病变乳管及其周围组织,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行患乳单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如见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2.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抗癌、增加机体免疫力的食物;2、宜吃营养含量高、容易消化的食物;3、宜吃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2、忌吃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3、忌吃腌制、烧烤的肉食。


乳管内乳头状瘤食疗方(仅供参考)

抗癌、抗瘤:

A.龙凤羹:眼镜蛇肉、鸡丝、鸽蛋做肴食。

B.蟾蜍煮肉:蟾蜍2只,洗净去皮,瘦猪肉、葱花同煮。

C.芦笋菜:芦笋60~120克,煮食。

1、橘核乳没蜜饮

[原料]橘核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蜂蜜30克。

[制法]将橘核拣杂,洗净,晒干或烘干,与拣杂后的乳香、没药一起用微火再烘片刻,共研为细末,瓶装,防潮,备用。

[吃法]每日3次,每次取研末10克,用10克蜂蜜调服。

[功效]行气通络,化瘀止痛。

2、蒲公英元胡蜜饮

[原料]蒲公英30克,元胡30克,夏枯草30克,川楝子20克,白芷10克,蜂蜜30克。

[制法]先将蒲公英、元胡、夏枯草、川楝子、白芷分别拣杂,晒干或烘干,切碎或切成碎小段,一同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匀即成。

[吃法]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止痛。

平时要多吃白菜、豆制品、海带、鱼类、酸奶。

展开
疾病介绍

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可分为单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管内乳头状瘤)两种。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岁发病者最多见,男性少见。单发性者癌变率约为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病因尚未确定,但较多的学者认为本病也与雌激素过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头状生长有关。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常为多发性,发生于乳腺边缘部位的中、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没,可累及多个乳腺小叶的不同导管,其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癌变率高达30%~40%,可视为癌前病变。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