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概述: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疾病常识
1.病因

感染(32%):

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颈部的淋巴结炎多源于口咽部的炎症扩散,如牙龈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等。足趾间的感染,如足癣常是下肢淋巴结炎的诱因。上肢,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臀部的感染,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浅表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内,其病因与急性淋巴结炎相同。

传播途径(20%):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病变的淋巴结增大后,中心坏死化脓,感染继续发展,可向周围扩散形成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可形成双腔或多腔性脓肿。

淋巴管及周围病变组织充血,肿胀,使淋巴液回流障碍。

肿瘤等疾病(20%):

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2.预防

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等皮肤和黏膜的清洁,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诊断方法
1.症状

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发烧,脓肿,畏寒,腋部肿块


1.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先有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难以分辨淋巴结的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发红,发热,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甚至破溃出脓。

2.索条状红线,硬且触痛 急性淋巴管炎时,病变部位有一条或多条红线向肢体近侧延伸,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时,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条形压痛区(图1)。

3.全身症状 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2.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2.细菌学检查

(1)脓液涂片。

(2)细菌培养。

(3)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作为鉴别淋巴结核的参考。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1.原发感染病灶的治疗 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是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重要措施,可局部热敷,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清除了原发感染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常可逐渐消退。  

2.早期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或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疑有肠道菌类感染时加用甲硝唑。然后根据临床疗效和菌种检验报告调整药物。  

3.局部处理 急性淋巴结炎未成脓时,可局部热敷或以如意金黄散、鱼石脂等药物外敷。脓肿形成后,先试行穿刺吸脓,以鉴别血管瘤和血肿,测知脓肿表面组织厚度,然后在麻醉下切开引流。  

急性淋巴管炎时,可用短波紫外线在红线延伸处照射,亦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温敷。  

4.全身症状严重,高热不退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预后  

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者,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后,淋巴结炎常能自愈。原发感染病灶治疗不彻底,急性淋巴结炎可迁延为慢性淋巴结炎。 

2.护理

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容易注意到这一部位。

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急性炎症感染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展开
疾病介绍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是病原侵入淋巴流所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浅部急性淋巴结炎的部位多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有的可在肘内侧或腘窝等处发生。病菌经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间隙,继而引起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感染部位淋巴结肿大,出现索条状红线,可伴全身不适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多腔性脓肿。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