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所发外因感受燥热病邪,内因人体值夏令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或素体阴液亏损,复感燥热病邪而发病。
津气耗损(45%)
人体值夏令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或素体阴液亏损,复感燥热病邪而发病,是秋燥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既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感病邪(40%)
感受燥热病邪。是秋燥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蜂蜜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 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
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津亏血燥,皮肤干燥,唇干舌燥,干咳
1、声音沙哑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实,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2、鼻敏感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每逢秋天,十个人里会有九个患有鼻子敏感问题。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3、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你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这个时候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补水,每天多喝水,然后日常生活中最好带上一瓶喷雾保湿的,时常润一润自己,也可以多喝一下缓解秋燥的汤水。
4、惊厥
干燥的秋天,会陷入两个极端:身体免疫力好,性格开朗的人会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体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则会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有这种现象的人千万要小心,提早去医院治疗。
5、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当你发现自己秋天一到的时候,头发枯黄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了。这个时候你就该做好应对措施了。
6、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且一旦被缠上的话,烦恼就不是一般的烦恼而已,因为毕竟是发生在私密地方的毛病,即使看医生也有许多不方便。所以想要让自己过的舒服正常,千万要防止秋燥来袭。
秋燥患者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敏感者导致鼻黏膜干燥,挖鼻孔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皮肤也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便秘等。据这些表现询问病史和查体。
一、辨证论治
邪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而干,脉数。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1、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15克,象贝9克,淡豆豉6克,栀子皮9克,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咽喉干燥而痛者,加玄参18克、岗梅根15克。
2、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口服,每次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雪梨川贝炖冰糖(黎文献《中国常用民间疗法》)组成:雪梨1~2个,川贝母9克,冰糖12克。雪梨洗净去心核,将川贝(研末)、冰糖纳入,炖1小时后,吃梨饮汁,每日吃服1次。对燥咳、咽喉干痒或痛,颇有疗效。
燥热伤肺
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干燥或白而干,脉数。
治法:清肺润燥,养阴止咳。
方药
1、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叶9克,党参(或太子参)9克,胡麻仁12克,真阿胶6克(烊化),麦冬12克,杏仁9克,炙杷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咽喉疼痛者,加连翘12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黄者,加瓜蒌皮12克、贝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枳壳9克。
2、中成药清燥救肺丹,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滋燥饮(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天冬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2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秦艽9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毫升、童便10毫升,温服。每日煎服2剂,上、下午各1剂。
腑实阴伤
证见:身热,干咳少痰,口干唇燥 ,大便干结,或腹胀。舌红,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养阴润燥,通下泄热。
方药
1、主方:调胃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炙甘草6克,鲜何首乌18克,鲜生地黄20克,鲜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剂。大便得通畅,去芒硝,大黄不用后下。身热退、舌苔净而止后服。若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玄参25克,腹胀满而痛者,可加枳实8克、厚朴6克。
2、中成药五仁润肠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通便散(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炒莱菔子15克,番泻叶4克。上药共碾成细粉末,每次用5克,用开水50毫升?泡5~10分钟,湿服。
肺胃阴伤
证见:身热不甚,但干咳不已,口咽干燥而渴,知饥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方药
1、主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雪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每日饮服2~3次。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适量。知饥而不欲食者,以扁豆15克,太子参15克、淮山药15克水煎去渣,和匀诸汁,趁温饮服。
2、中成药玉泉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服4次。
3、单方验方:润燥养胃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北沙参15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当归5克,炙乌梅10克,川楝子6克,玉竹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2剂。
二、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用瓜蒌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细末,再将蜂蜜100克放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后加入药末,调匀如膏。分别摊贴在双侧肺俞穴、大抒穴、后溪穴,后盖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或2日换药一次。具有清肺止咳、润燥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者。
2、饮食疗法
(1)萝卜猪肺杏仁煲:用猪肺1具、萝卜500克、杏仁10克,洗净(萝卜、猪肺切块)加水共煲,熟烂为度。此汤食具有润肺止咳,理气除痰的作用。
(2)罗汉果猪肺煲:猪肺250克洗净切块,与罗汉果一个(切开),加清水适量,煲热服食,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防寒温里:每日的早餐,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排湿祛风: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收敛阳气: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敛阳气,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
五味调和: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应注意如下关系:辛辣味与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约的;甘甜味与咸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约的;咸味与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约的等。以上归纳概括为:防寒温里排温气;润燥滋阴增正气;降温降暑敛阳气;五味调和少疾病。
特别是在秋季这样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那么,来看看我们为您介绍的部分秋季食物。
海藻——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海苔更是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藻糖酸,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放射线的伤害。
水果——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
大蒜和洋葱——大蒜和洋葱能够使人精神畅快,增强人体免疫力。大蒜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常吃大蒜和洋葱会还可使人体呼吸顺畅。
宜吃食物
宜吃滋阴的食物:如梨、甘麦大枣汤等。
忌吃食物
忌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