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30%):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遗传因素(30%):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感染因素(25%):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饮食因素(15%):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1.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2. 积极防治感染性肠炎,防止迁延不愈形成慢性反复发作性腹泻。
消化道激惹,腹泻,肠鸣,嗳气,消化不良,继发性便秘,腹胀,便秘,腹痛,胀痛
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多为胀痛或呈痉挛痛,部位以左少腹为多见,矢气或排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排便习惯改变,可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粪便带粘液,但无脓血便,多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症。体检可无阳性发现,或于左下腹有轻压痛,或可扪及条索状肠管。
(1)实验室检查:IBS粪便病原体检查阴性,常规检查正常,但可有粘液。
(2)X线钡灌肠检查:可见肠管激惹现象、肠腔变狭窄,结肠袋增加明显。
(3)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肉眼观察及组织活检均无异常。但患者检查时往往可见肠痉挛,并因此而导致腹痛、腹胀,进镜困难。
治疗原则:肠易激综合征存在异质性,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心理、饮食、药物等综合性疗法。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仅限于对症处理,应用药物在于特异性减轻某种症状,不作为首选,更应避免长期应用。便秘型患者应增加体力活动,以利肠蠕动恢复。部分患者短期疗效较好,但容易复发,临床上应注意观察和避免诱因,防止反复发作。本病属功能性病变,通常短期疗效较好,但容易反复发作,因此临床应注意寻找发病诱因,针对病因采取措施,预防复发。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宜吃食物
1.宜吃改善肠道润滑作用的食物; 2.宜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油炸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忌吃干燥的食物; 3.忌吃碳化的食物。
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