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内阻(30%)
脾虚泄泻由水湿阻于胃肠,脾虚失运,不能制水,湿注肠道所致。本病证属虚邪舍于肠胃,水潴为湿,谷滞为积,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清阳之气不升反下陷,分利无权而水湿并入大肠,遂致泄泻。
体虚或久病(20%)
小儿脾虚泻,多因素体虚弱或当人体虚弱时,人体的各个器官不一定会有器质性的改变,但会出现各个脏器功能下降的情况。而导致久病元气不足,使患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致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脾肾阳虚(20%)
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多因脾虚运化失常,肾虚后阴不固所致。
中医认为脾主“水湿”“运化”,如果人脾虚,则身体会出现“水湿痰浊”的问题。因此要健脾,同时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过服寒凉;也不要吃太油腻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注意生活规律,不要劳倦过度,还要适当运动,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都是脾虚者比较适合的运动项目。
腹泻,脾虚,尿赤,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口甜,虚寒体质,肠鸣,弱脉
脾虚泄泻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尿少或黄赤,面色萎黄,身重胸满,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小儿脾虚泻,症见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睡时露睛等。
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主要表现为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
粪便白细胞、粪便隐血试验(OBT)、便常规、肠镜、下消化道摄影检查。
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中医治疗
1、脾虚泄泻
治法:温运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理中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分水神丹加味等。
2、小儿脾虚泻
治法:健脾温中止泻。
方剂:七味白术散加扁豆、炮姜。
3、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
治法:中药浴足。
配方: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0克。
用法:将上药煮水,洗双足。1次30~60分钟,1日3次,连用数日。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吃太油腻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宜吃食物
1、宜吃健脾涩肠的杂粮粥; 2、宜吃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 3、宜吃含有钙,铁,锌水果。
忌吃食物
1、忌吃生冷的蔬菜; 2、忌吃寒性的水果; 3、忌吃肥腻,发性的肉食。
1、健脾的食物主要有苡米、白扁豆、莲子、山药等。
2、同时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过服寒凉;也不要吃太油腻的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