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损伤引起(90%)
局部长期受反复集中的轻微损伤后,首先发生骨小梁骨折并随即修复,如在修复过程中继续受外力作用,可使修复障碍,骨吸收增加,反复这一过程,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性损伤过程,避免骨骼疲劳损伤是预防疲劳性骨折的关键。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掌握好运动量,避免超负荷运动而导致骨骼损伤。
运动量较大者,每天要摄入充足的营养,补充体力消耗的热量和水分,并且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美国克雷顿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即使短期性地补充钙和维生素D都能够显著降低运动员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
持续性疼痛,内收型骨折,关节肿胀,关节扭伤,情绪性疲劳
临床特点是局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无夜间痛。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和压痛,应力试验阳性。
1.跖骨疲劳性骨折: 这种骨折常发生在新兵训练或长途行军之后,故又称为行军骨折。
2.肋骨疲劳性骨折: 老人多有骨质疏松,如因慢性支气管炎而长期咳嗽,肋间肌反复猛烈收缩,则可产生肋骨疲劳骨折。
3.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田径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腓骨下1/3或胫骨上1/3易发生疲劳骨折,这与小腿肌反复、猛烈收缩有关,又与足掌跳跃下着地的间接暴力有关。
X线拍片检查:在骨折外科疾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临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X线检查和诊断经验积累、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X线检查在骨折外科疾病诊断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疲劳性骨折,开始2周~4个月大多为阴性,随后可表现为骨膜增生、骨折线、骨痂或新骨形成。
CT扫描:由于CT扫描仪是全角度地对人体逐个断层依次进行扫描,它所收集的信息比传统X光扫描要全面得多。疲劳性骨折,用CT扫描仪可见骨髓腔密度增高及局部软组织增厚,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治疗方法与暴力骨折基本相同。骨折没移位或轻度移位,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制动等方法治疗,后期再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症状较重,断端出现骨化现象或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较为困难,需手术切开复位或石膏外固定治疗。
疲劳性骨折发生后,如得不到及时休息,作用力持续存在,骨小梁断裂将导致完全性骨折,故患者应及时休息,纠正错误动作、姿势,避免应力反复作用于伤处造成再伤。本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一般预后良好。
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及难、训练强度逐渐增加的原则,每次训练前坚持热身运动,使有关肌肉群充分伸展放松。
不同科目适当搭配,避免单一动作长时间的机械重复,训练前要讲清动作要领,进行必要的示范。
卫生人员要深入训练场,控制带伤训练人数,训练中注意观察疲劳和热情的下降,出现此类情况应建议降低训练强度或进行适当休息,还应保证参训官兵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科学的安排训练任务,正确的掌握动作要领,循序渐进提高参训人员身体素质。
宜吃食物
1.多吃高钙食物; 2.多吃高蛋白食物; 3.多吃蔬菜水果。
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尽早进行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不仅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邻末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永久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
日常方法:
四肢应力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开始逐步加强主动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要逐步加大并维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肌力训练:人体上下肢的功能各有侧重,上肢侧重于精细动作,这些功能的恢复是功能锻炼的重点。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粘连。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