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皮克病的病因尚不清,近年研究显示,高达40%的皮克病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也尚未清楚,有文献报告认为,主要是侵害神经元胞体的特发性退行性变,也有学者认为,是轴索损伤后继发胞体变化。
大体病理观察脑重量减轻,女性平均1050g,男性1075g,脑萎缩累及额,颞叶(占54%)或单独侵犯额叶(25%)或颞叶(21%),约1/3的患者双侧对称受累,约1/2左半球严重受累,1/5以右半球受累为主,颞上回后2/3常不受累是皮克病的特征之一,杏仁核受累较海马明显,黑质及基底核可受累,灰质和白质均可累及,侧脑室前角,颞角轻中度扩大,光镜下观察,萎缩的脑叶皮质各层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Ⅱ,Ⅲ层显著,Ⅴ,Ⅵ层较轻;部分病人可见颈髓及胸髓运动神经元丢失,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星形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伴海绵状改变,残存神经元不同程度的变性萎缩,部分神经元胞质内含界限清楚的嗜银Pick小体,部分神经元表现为膨胀变性的Pick细胞,电镜下Pick小体界限清楚,呈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是直径5~15μm的嗜银包涵体,由10nm细丝,核糖体,囊泡,脂褐素及24nm短节段直的及扭曲的神经微丝及微管组成,Pick小体的形成机制不清,高尔基浸染法可见皮质锥体细胞树突棘几乎完全消失。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是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或会减缓痴呆不可逆进程。
痴呆,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和行为异常,记忆力障碍,暴怒,易激惹,缄默症,人格改变,焦虑,强握反射
1.皮克病起病隐袭,病程缓慢进展,多为中老年发病,发病年龄30~90岁,60岁为高峰,多在70岁前发病,女性较多,40%的患者有家族史,其余为散发。
2.皮克病的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早期以明显人格改变,情感变化和行为异常为特征,表现为易激惹,暴怒,固执,情感淡漠和抑郁情绪等,渐出现行为异常,性格改变,举止不适当,缺乏进取心,对事物漠不关心及冲动行为等;部分患者出现Klüver-Bucy综合征,表现为迟钝,淡漠,顺从,视觉失认,口部过度活动(hyperorality),思维变化过速(hypermetamorphosis),善饥和过度饮食,把捡到的任何东西如废纸,垃圾和粪便等都放入口中试探和吃掉,并有情感抑郁,焦虑,躯体异常感和片段妄想等。
3.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障碍,逐渐不能思考,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与Alzheimer病相比认知障碍不典型,空间定向保存较好,记忆障碍较轻,言语能力障碍较明显,逐渐言语减少,词汇贫乏,刻板语言,模仿语言和失语症,后期可出现缄默症。
4.神经系统体征如吸吮反射,强握反射可在病程早期出现,晚期发生肌阵挛,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如帕金森病综合征等。
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检查
早期多为正常,少数可见波幅降低,α波减少;晚期背景活动低,α波极少或无,可有不规则中波幅δ波,少数病人有尖波,睡眠时纺锤波少,很少出现κ综合波,慢波减少。
2.CT和MRI检查
可见特征性局限性额叶和(或)颞叶萎缩,脑回窄,脑沟宽及额角呈气球样扩大,额极和前颞极皮质变薄,颞角扩大,侧裂池增宽,多不对称,少数可对称,疾病早期即可出现,SPECT检查呈不对称性额,颞叶血流减少,PET显示不对称性额,颞叶代谢降低,二者较MRI更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
(一)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常无效。对有攻击行为、易激惹和好斗等行为障碍者,可谨慎地使用小量苯二氮卓类、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精神安定剂和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条件者可住院治疗,或由经培训的照料者给予适当的生活、行为指导及对症处理。
(二)预后
病程5~10年,很少超过10年,预后差,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等。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吃食物
1.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 2.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 3.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
忌吃食物
1.避免进食含有刺激性的食物; 2.避免进食油炸烧烤类食品及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