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全身性臭汗症是指小汗腺分泌大量汗液,并被皮面附生细菌分解释放产生特异臭气,常与多汗症伴发,例如足底,趾缝,臭汗与多汗伴发,内服某些药物如砷剂,缬草,磷化物,麝香等均可随汗液排出体表而发出特殊气味。
局部性臭汗症临床上最多见为腋臭和足臭,腋臭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因为大汗腺受内分泌影响,因此在青春期开始发生,到老年时可以减轻或消失,臭汗症常有家族遗传史,另外,臭汗症与种族有一定关系,如黑人大汗腺分泌旺盛,发病率较高,少见的臭汗症可在精神或神经系统损害时产生,如偏执和精神分裂症等,足臭亦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小汗腺分泌旺盛,若塑胶底鞋,靴,汗液不易挥发,足部湿热易滋生真菌,细菌,被分解后产生不饱和的脂肪酸,发出臭味,亦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
(二)发病机制
全身性臭汗症是指小汗腺分泌大量汗液,并被皮面附生细菌分解释放产生特异臭气,局部性臭汗症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臭汗,色汗,自觉汗臭,多汗症,多汗且臭味较浓,腋窝有异味
臭汗症伴发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局部性臭汗症多发于大汗腺所在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部及女性乳房下等处,以足部,腋部臭汗症最为多见。
腋部臭汗症:称腋臭(osmidosis axillare),俗称狐臭,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轻重不等,夏季更甚,常伴有色汗(以黄色多见),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少数患者外阴,肛门,乳晕等部位可同时散发此味,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足臭:往往与足部多汗症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尤以夏季不勤洗脚时更甚。
臭汗证多数患者外耳道内有柔软耵聍,少数患者外阴、肛门、乳晕等部位可同时散发此味。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可以通过视诊嗅觉检查诊断,足臭:往往与足部多汗症伴发,有刺鼻的臭味,尤以夏季不勤洗脚时更甚。 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一)治疗
1.若是多汗症引起者,先治疗多汗症。局部勤洗澡,并撒布粉剂,以10%硼酸,香面粉,痱子粉等。勤换衣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足部臭汗症,勿穿塑胶类鞋。
2.内服乌洛托品0.3g,萨罗0.3g,甘汞0.1g,3次/d。
3.腋臭轻者可用止汗药水、5%福尔马林溶液、5%明矾水、5%醋酸铅溶液、复方锌铜溶液(达里波液,用时需稀释),隔天1次薄涂,严重者可行液氮冷冻、激光或手术破坏或切除大汗腺。
4.中医治疗:内服药参照多汗症。腋臭局部可用密佗僧散或枯矾30g、蛤蜊壳粉15g、樟脑15g,研细粉外扑。民间以热馒头或热山芋去皮,蘸密佗僧粉,趁热夹于腋下(以不烫伤为度)尚有一定疗效。
(二)预后
更年期过后,大汗腺逐渐萎缩,本病逐渐消退。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
宜吃食物
1.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瓜类; 2. 多饮乳酸饮品;3. 馒头外敷可除臭。
忌吃食物
1. 忌吃“有味”食品; 2. 忌多油花生果仁;3. 忌过多红肉。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