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的低眼压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因素,另外,高龄和高度近视也是促发因素之一。
(二)发病机制
基本过程为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 ,低眼压,液化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刺激脉络膜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到脉络膜及睫状体上腔,发生脱离,同时,睫状体水肿致房水生成减少,引起明显的低眼压,低眼压又加重了脉络膜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加重,脉络膜脱离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葡萄膜炎反应一般认为是由于视网膜下的液化玻璃体刺激了色素上皮,脉络膜,使其发生渗出,以及视网膜下和脉络膜上腔液中含有的组胺等,引起的毒性反应所致。
(1)高度近视眼病人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避免重体力劳动,不要过度用眼。
(2)避免眼部外伤及头颅震荡。
(3)眼前如出现闪光与火花,或某方位有幕状黑影挡住,应立即上医院请眼科医生检查。
(4)如眼底检查仅发现单纯视网膜裂孔而无视网膜脱离时,可采用激光封闭裂孔。
眼痛,震颤,睫状充血,葡萄膜炎
1.视网膜脱离和裂孔的特点
视网膜脱离范围一般较大,多在3个象限以上,脱离范围虽大,当伴有脉络膜脱离时,视网膜脱离为浅脱离,伴有小的皱褶,裂孔常隐藏其中,不易发现,有作者解释脉络膜脱离就像一个塞子或扣带将视网膜裂孔封住,不使它向高处发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的好转,视网膜隆起度也增加,晚期病例可见到视网膜有广泛的固定皱褶,视网膜僵硬等表现,视网膜裂孔多位于后极部,以黄斑裂孔和马蹄形裂孔多见。
2.葡萄膜炎
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患者可主诉眼痛,检查时可有眼球触痛,睫状充血,房水闪光强阳性及瞳孔广泛后粘连等,玻璃体可有混浊和膜形成,常误诊为葡萄膜炎而延误手术,角膜后壁有时可见少许色素颗粒,但无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眼底无脉络膜炎或视网膜炎等改变可与原发性葡萄膜炎鉴别。
3.低眼压
低眼压也是本病主要特征之一,眼压多在3.92mmHg以下,三面镜检查眼底时常因角膜出现皱褶而影响检查,前房加深,虹膜出现同心圆式皱褶,虹膜震颤和晶状体晃动,由于睫状体的脱离不但房水分泌减少,眼压降低,还引起Zinn小带松弛,晶状体和虹膜后移。
4.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1~3周或更长时间后可发生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两者不一定同时存在,睫状体脱离一般在瞳孔充分散大的情况下可以见到,有时不需压迫巩膜就可清楚地见到隆起的锯齿缘的结构,脉络膜脱离形态和范围各异,可表现为周边的扁平状脱离,或占据多象限的球形隆起,向前发展与睫状体脱离相延续,隆起部分呈棕灰色,有实性感,貌似脉络膜黑色素瘤,如果有涡静脉或睫状长神经经过,则呈多个球形。
眼球B超或眼球CT检查可以发现眼底的局限性隆起,注意与实性肿物相鉴别。
(一)治疗
目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大类,前者包括巩膜缩短及巩膜层间加压术、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对某些特殊病例,还可采用玻璃体腔内注气结合视网膜黏结术。由于手术设备、术者技术水平或操作习惯的不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各种手术的适应证没有十分统一的标准。
(二)预后
与脉络膜脱离范围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关。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宜吃食物
1.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具有增加免疫力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燥热性的食物; 2.忌吃温补性的食物; 3.忌吃干性的食物。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也是较复杂的视网膜脱离,称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如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生,预后较差。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的低眼压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因素。另外,高龄和高度近视也是促发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