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认为脉管炎的病因机制
霉菌感染(20%):
霉菌感染,另外,经多年临床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并不是直接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吸烟(20%):
烟碱引起血管收缩。大量研究证明,吸烟是可以引起血管收缩,但只是针对毛细血管,对中小动脉几乎没有影响,而脉管炎主要是中小动脉病变,所以吸烟只是中小动脉病变后的一个外在因素。
低温刺激(20%):
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
激素水平紊乱(10%):
激素水平紊乱,植物神经损伤性麻痹,都可引起血管舒缩失常。
中医认为脉管炎的病因机制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
(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一)避免外伤
患者应避免外伤,特别是患肢。因脉管炎病人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抗病能力差,受到外伤后伤口极易感染,创口不易愈合。所以必须要患者保护好缺血的肢体,病人必须穿宽大、舒适的鞋袜,避免因局部摩擦引起擦伤;趾甲应及时修剪,以免过长撕裂损及皮肉,亦不得在修剪时损及皮肉;嵌甲、鸡眼、胼胝等足部疾患在处理时亦不可伤及内部组织和血管,伤后不可擅自涂抹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防引起化学性损伤。因为这些强烈的化学药品(如碘酒)涂抹后,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局部组织受到更大的损害。
(二)不要吸烟
(三)患肢锻炼
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四) 注意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黑木耳,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类,这些食物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而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保持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坚持按时、按疗程服药治疗,不要任意中断。
2、在治疗期间,每天要保持足够的睡眠(8—12小时)。
3、服药中需忌酒及辛辣刺激物品。
4、不要擅自用药,特别是麻醉药、消炎药,越用病情越重,后果非常危险。
(六)避免寒冷刺激
在寒冷季节要适当保暖。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这说明肢体的保暖的重要性。脉管炎病人在家中调养措施有:
1、病人衣服宜宽大、保暖,不得过小、过紧,影响血液运行,更不可使患肢受寒。
2、冬季病人应准备特制的棉衣、棉袜、棉鞋以保护患肢,这些防寒衣物以穿脱方便、保暖性强为原则。
3、除患肢局部坏死外,均应每日用温热水泡洗患肢一次,如用对症的洗药则更好。
4、局部可用热水袋或中药敷。
皮肤湿冷,皮肤干燥,指(趾)麻木,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皮温降低,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四肢远端麻木、疼痛或异样感觉,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脉管炎的症状有很多种,因脉管炎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一般经过2至3年才能被发现。
具体脉管炎的症状表现为:
1.疼痛: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脚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缓解。后期出现持续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形成静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
2. 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为明显。因神经末稍受缺血的影响,患肢可出现疼痛感、针刺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3.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同时皮肤干燥、破裂,汗液停止,无汗毛,指(趾)甲增厚、变形,形成甲沟炎等营养障碍。
5.坏疽和溃疡:脉管炎的后期如果治疗不及时,加之误治、外伤、热敷等,很容易形成溃疡和干性坏死。
6、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红结节):约50%的病人在发病前和发病的过程中,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红索条结节状,伴有轻度疼痛,急性发作2-3周后,症状消退,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处自愈,另处又起。
脉管炎临床特点
(1)肢体特别是足趾发凉、怕冷、麻木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
(2)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①间歇性跛行: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麻木、酸胀、疼痛、抽搐、无力等症状,如果继续行走则症状加重,最后被迫止步,原地站立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缓解,可继续行走,但行走后上述症状又复现。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它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②静息痛:动脉缺血严重时,患肢疼痛剧烈而持续,休息时疼痛仍不止,彻夜难眠。甚至足趾破溃合并感染,疼痛更为剧烈。
(3)肢体营养障碍:表现为趾甲增厚、变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小腿或足部肌肉萎缩等,病情发展恶化时出现足趾端缺血性干枯发黑、坏死等。
在获得病人症状及病史的详细资料后,我们就要对患者进行物理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患者肢体动脉血供情况,内容包括检查患者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营养状况和动脉搏动等。查体时应注意运用方法要正确、全面,不要缺项。其要点为:
1.不管症状主诉为单肢还是双肢,均要对双侧肢体同时检查。患肢为单侧肢体时可以正常的对侧作为对照;两侧肢体均患病时,则以同侧肢体近心端作为对照。
2.我国人种肤色略黄,查看皮肤颜色时注意两侧肢体对照检查。如果一侧较对侧苍白或苍黄时,可考虑动脉供血不足;如果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而检查时皮肤颜色正常,需要进一步做肢体抬高试验。方法为以70?觷角度抬高双侧下肢60秒,如果出现皮色苍白,仍提示有动脉狭窄或闭塞。
3.用扪诊法检查肢体皮肤温度时应注意检查者用尺侧的三个手指背侧对肢体的对称部位,由远到近地进行触摸,如果明显较对侧低,表明该肢体供血不足。同一肢体远端和关节处的皮温较近心端和肌肉丰厚之处略低,但如果远段肢体皮温明显低于近心端肢体,同样说明远端肢体供血不足。
4.皮肤营养状况检查内容包括有:皮肤质地、弹性,汗毛、爪甲及肌肉情况。严重慢性缺血导致的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光薄、干燥、脱屑、失去弹性,趾甲生长缓慢、增厚,汗毛稀疏或全脱,肌肉萎缩;后期则肢体末端出现溃疡或坏疽。
5.做周围动脉搏动检查时也要注意同时触摸两侧肢体动脉搏动,如一侧减弱或消失,另一侧正常说明减弱侧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如双侧动脉均弱或触不到,还要考虑除外由于肥胖、水肿或先天变异的原因所致。
1、血管转流手术,即血管搭桥手术。其实跟心脏搭桥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个病变出现在肢体上,而且以下肢为主,比如说这个病变仅仅局限在几公分,十几公分,我们可以废弃这一段路,再新开一条道。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我们修它需要花很大的工程,不如再来一个,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法修复了,那么再来一条人工血管。我们要保证膝关节以下血液供应的营养。
2、药物核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说对胸腔产生的脉管炎病变,或者进一步恶化的病变我们通过药物把它抑制住。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就相当于一个血管腔内的手术,不需要开刀完成了手术的效果。介入技术这里面最据代表性的就是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通过一种波长的超声波把已经堵塞的血管复通。
1、心理护理
病人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
2、适度锻炼
除有严重组织坏死、剧烈疼痛的病人外,均应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锻炼不仅能增强抗病、抗寒能力,还可大大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食物。
忌吃食物
1.避免油腻食物; 2.避免油炸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饮食原则: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黑木耳。
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类,这些食物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而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
对于脉管炎患者,可用下述食疗改善血管的弹性,避免血管硬化以及破溃。具体食疗方如下述:(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丹参酒:白酒500克,紫丹参90克,浸泡一周后,每次饮30毫升,1日1-2次。适用于脉管炎初期肢冷麻木者。
2、赤豆煮米仁:赤豆100克,生熟米仁各30克,红枣7枚,红糖适量,著熟后服食。适用于肢体浮肿者。
3、黄豆冬瓜皮汤:冬瓜皮60克,黄豆60克,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饮用。适用于患肢浮肿,全身贫血者。
4、赤豆桃仁莲藕汤:桃仁15克,赤豆60克,莲藕100克,洗净切成小块,加清水适量煮汤,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赤豆及莲藕。适用于肢冷血脉不和者。
5、桑椹汤:桑椹子60克,加清水3碗,煎至1碗半。用白砂糖或红糖适量调味,去渣饮用。适用于腰酸头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