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也可分离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常发生于轻度外伤,虫咬,搔抓,脓皮病及湿疹之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为其诱因。
(二)发病机制
于轻度外伤,虫咬,搔抓,脓皮病及湿疹之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其他双球菌侵入皮肤,导致炎性反应与化脓,形成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5.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结痂,脓性分泌物,丘疹,脓疱
初发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溃疡边缘为穿凿性,呈青红色,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可呈匐行性发展,有时形成窦道,加压后脓液由窦道另一端流出,局部有轻压痛,好发于四肢,尤以手背多见,但颌面躯干亦可发生,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中年以上农民多见,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愈后留有瘢痕。
临床皮肤检查:初发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溃疡边缘为穿凿性,呈青红色,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可呈匐行性发展,有时形成窦道,加压后脓液由窦道另一端流出,局部有轻压痛。
其他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ESR。
(一)治疗
改善全身情况,增加营养,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亦可采用理疗如氦氖激光、紫外线等协助治疗。
(二)预后
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愈后留有瘢痕。
1多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在做汤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中药材,如枸杞、百合等,可以清热祛火,食物上要以流食为主。
2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要加一些消毒液,这样才能洗的彻底,然后还可要在阳光下晒干,阳光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3经常给病人做擦拭伤口的护理,每天在伤口上药之前,要给病人涂擦伤口,完毕后,要凉干,不要碰到床单等地方。
宜吃食物
1.宜吃钙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益生菌含量丰富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干燥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忌吃燥性的食物; 3.忌吃发物性作用明显的食物。
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