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阿米巴肉芽肿由于病变长期不愈,产生大量纤维组织,肠系膜及肠壁炎性浸润和水肿,而形成肉芽肿样肿块,并使肠腔狭窄或肠壁发生运动障碍引起肠梗阻现象。
急性期病变肉眼观,早期在肠粘膜表面可见多数隆起的灰黄色帽针头大小的点状坏死或浅在溃疡。病变进展时,坏死灶增大,呈圆形钮扣状,周围有出血带包绕。此时滋养体在肠粘膜层内不断繁殖,破坏组织,并穿过粘膜肌层达到粘膜下层。由于粘膜下层组织疏松,阿米巴易于向四周蔓延,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后,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边缘呈潜行性(undermined),对盲肠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溃疡间粘膜正常或仅表现轻度卡他性炎症。在严重的病例,邻近溃疡可在粘膜下层形成遂道样互相沟通,其表面粘膜可大块坏死脱落,形成边缘潜行的巨大溃疡,其直径可达8~12cm。
注意饮食卫生。对慢性腹泻者应及时检查,如为肠阿米巴病患者或带包囊者须进行彻底治疗并与肠道隔离。如为餐饮业人员应暂时调离工作。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加强粪便管理亦很重要。
1.本疾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苍蝇、蟑螂将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带至食品,经口感染。但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无症状的排虫者;只有少数身体抵抗力低下的人出现临床症状。
2.急性阿米巴病的患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阿米巴滋养体,但在外界环境中滋养体很快死亡,因此一般急性患者的传染性较小。而慢性或无症状的排虫者,粪便中排出的阿米巴包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一般的消毒剂都不能把它们杀灭。所以,这些慢性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阿米巴包囊携带者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可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3.阿米巴原虫主要是粪-口传染,口对肛门的性交方式有较多机会接触这个传染源,从而感染阿米巴原虫。
腹痛,持续性发热,右下腹痛,消瘦,阵发性腹痛,肠鸣,右下腹痛伴呕吐
1.多见于青壮年,多有阿米巴痢疾病史和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2.腹痛多为右下腹部和脐周的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阵发性腹痛伴腹胀、呕吐等。
3.大便次数增多,为稀糊状大便,次数不等,颜色暗红呈果酱样,有恶臭。
4.右下腹触及包块,边界不清,有压痛,质地中等,不能推动,腹部可见肠形及蠕动波,肠鸣音活跃或亢进。
一、体格检查
采取病史给了我们初步印象和启示,同时也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性质有一个概念。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那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如:盲肠阿米巴肉芽肿往往切除后病理检查时,发现病变组织中有多数滋养体和包囊,才能明确诊断。
1.粪检查:
(1)活滋养体检查法: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镜检可见黏液中含较多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较少的白细胞,有时可见夏科-雷登结晶和活动的滋养体。
2)包囊检查法:临床上常用碘液涂片法,该法简便易行。
2.阿米巴培养。
3.组织检查:
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直接观察黏膜溃疡,并做组织活检或刮拭物涂片,检出率最高。
1、盲肠阿米巴肉芽肿:该肉芽肿多无需手术治疗,用药物(氯喹、二碘羟基喹、灭滴灵)治疗即有良好效果。未经药物治疗的盲肠阿米巴肉芽肿,施行手术切除后可导致腹膜炎,盲肠周围脓肿和粪瘘等并发症,故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由于回盲部血吸虫肉芽肿有癌变的可能,故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并作切端一期吻合,疗效最为确切。如病变组织周围肠粘连广泛,病变暂时不能切除者,可做暂时性小肠造瘘或捷径手术。
1、注意防止阿米巴虫和吸虫病感染。
2、积极治疗原发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若不对症,就有可能加重病情。
3、增强免疫力: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愉快时免疫力会增强。
宜吃食物
1、宜吃新鲜蔬菜水果; 2、宜吃富含维生素食物;3、宜吃新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2、忌过冷、热、硬食物:过凉的食物和饮料,过于坚硬粗糙的食品、粗纤维的蔬菜、用油煎炸或烧烤的食品;3、忌不洁饮食,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4、
1、注意饮食卫生。对慢性腹泻者应及时检查,如为肠阿米巴病患者或带包囊者须进行彻底治疗并与肠道隔离。如为餐饮业人员应暂时调离工作。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加强粪便管理亦很重要。
2、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菜,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及慢性患者,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