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毛囊脓疱病
概述:毛囊脓疱病
疾病常识
1.病因

病因:

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

发病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搔抓,昆虫叮咬及损伤也可能是诱因,病菌侵入以毛囊为中心的角层下,形成脓疱,并有相当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2.预防

保护皮肤,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注意搔抓,患儿应与健儿隔离,防止接触感染,患儿衣被用具应消毒。

诊断方法
1.症状

瘙痒,发烧,脓疱,大疱(含脓性液体),红晕


系以毛囊为中心,呈粟粒至黄豆大的黄白色圆顶形毛囊性脓疱,中心贯穿毛发,周围炎症显著,皮疹常成批出现,少数散在或多数聚集,不相融合,数天内可自愈,好发于头皮及四肢,儿童以头部更多见,胡须区和头皮感染者易侵入深部毛囊,转为慢性,发于四肢伸侧者尤以下肢为多,自觉瘙痒或灼痒,与季节,年龄无关。

2.检查

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角层下脓疱,位于毛囊开口处,毛囊上部有相当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方法
1.治疗

(一)治疗 

1.一般疗法: 对幼儿及症状较重者,继发淋巴管、淋巴结炎者,酌用抗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必要时给予输血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并发肾小球肾炎者,应积极进行相应处理。  

2.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杀菌、干燥、收敛,防止扩散。可外用脓疱疮泥膏、鱼石脂硫黄泥膏;也可在泥膏基质中加各种抗生素,如1%新霉素、5%氯化氨汞(白降汞)、10%鱼石脂、0.1%依沙吖啶(利凡诺)、10%硫磺或0.25%呋喃西林等;也可用1%利福平软膏、红霉素软膏。脓痂脱落后无脓液时可外用1%苯酚炉甘石洗剂或2%冰片5%明矾洗剂、5%鱼石脂10%硫磺洗剂。  

3.物理疗法: 对反复发作,数目较多者可酌用超短波或紫外线照射。  

4.中医疗法  

(1)法宜清热解毒、利湿,症轻者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肺热明显者加黄芩;湿重者加六一散;体温增高者加生石膏、大青叶。重症者可服解毒清热汤或连翘败毒丸。  

(2)局部治疗:中药可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煎水湿敷,或碾为细末加入氧化锌泥膏或油膏中外用,也可外用祛毒油膏。  

(二)预后  

以毛囊为中心,呈粟粒至黄豆大的黄白色圆顶形毛囊性脓疱,不相融合,数天内可自愈。

2.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饮食保健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 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毛囊感染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展开
疾病介绍

毛囊性脓疱病(impetigo folliculitis),又称Buckhart脓疱疮,为一种表浅性毛囊口炎,多发生在接触石油、沥青的工人中,搔抓、昆虫叮咬及损伤也可能是诱因。好发于头皮及四肢,儿童以头部更多见。胡须区和头皮感染者易侵入深部毛囊,转为慢性。发于四肢伸侧者尤以下肢为多。自觉瘙痒或灼痒,与季节、年龄无关。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