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在形成原始淋巴囊时,出现错构,使原始淋巴囊未能与静脉系统相连通,或未能与淋巴系统主干相通,或少量的淋巴囊在淋巴系统形成时被分隔,从而导致淋巴系统的循环障碍。
(二)发病机制
在胚胎期静脉丛中的中胚层别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进入中心静脉系统,以后淋巴囊逐渐退化或发展成与静脉平行的淋巴管系统,若少量的淋巴囊在淋巴系统形成时被分隔,则形成毛细淋巴管瘤(capillary lymphangioma),又称单纯性淋巴瘤(simple lymphangioma),因颈部淋巴囊形成最早,体积最大,所以颈部发生囊状淋巴管瘤最多见,淋巴管瘤和血管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已存在,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由于淋巴管道的输出道不畅阻塞,致使其近侧扩张,以后由于炎症或出血更进一步使阻塞加重,虽然大约60%的淋巴管瘤见于5岁以下病人,但也有相当多在成年后出现。
组织病理示毛细淋巴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微小淋巴管扩张而成,内含淋巴液,位于真皮上部,表皮可萎缩或增生。
1.发病原因很可能与部分细菌病毒有关,但是肿瘤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感染只是其中一个外在因素,目前也没有发现淋巴瘤有传染的倾向性和群发性。因此,作为淋巴瘤患者的亲属,淋巴瘤的发病风险并不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如果接受过大剂量、多疗程化疗,尤其是某些影响生殖功能的药物,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生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也建议在治疗结束3年后再考虑生育。
3.减少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机体的某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治疗、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不仅可能减少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是减少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共同原则。
水泡
毛细淋巴管瘤大约60%的淋巴管瘤见于5岁以下病人,但也有相当多在成年后出现。多见于面,颈,胸部,上臀和腋部,股部和外生殖器等处亦可见,表面无色,柔软,呈小疣状颗粒,直径多为1~3mm,透明,水泡壁较厚,压迫可稍缩小,常无自觉症状,如将其刺破,可流出透明,黏性淋巴液。
1.B超可测定肿瘤大小、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2.颈部、锁骨上、腋下淋巴管瘤应抵X光线瞭解肿瘤支气管,纵隔的关系。
3.对深部及内脏淋巴管瘤可行CT、MRI检查确诊,及瞭解其对周围组织关系。
4.对腹腔、消化道淋巴瘤可行消化道钡餐造影、内窥镜、腹腔镜检查。
5.诊断椎穿刺可与血管瘤鉴别。
治疗
一、
毛细淋巴管瘤体积小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采用下列方法。
1.面积较小者行冷冻,激光或电干燥治疗。
2.面积较大,影响外观及功能者,可行切除植皮术。
二、
超声微介导术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治疗风险以及后遗症和副作用,治疗过程安全、恢复迅速,可以迅速治愈患者病情。
预后
预后好,少见复发者。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宜吃食物
1.宜食有清热利水作用的食物; 2.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3.宜食清淡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食“发物”。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毛细淋巴管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故本病多见于儿童一般不自行消退,但病程缓慢。好发于面、颈等处临床以小疣状透明颗粒为主要特征。一般不需治疗,影响外观或组织功能时,可行冷冻、激光等治疗,亦可手术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