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yao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查疾病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母乳性黄疸
概述:母乳性黄疸
疾病常识
1.病因

肠-肝循环增加(30%):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肠道菌群(25%):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GD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2.预防

有研究认为,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可使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进肠蠕动,使胎粪尽早排净,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病率,并可使新生儿及时获得营养丰富的初乳,对健康新生儿的母乳黄疸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尤对生后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黄疸新生儿需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早干预防止脑损害。

诊断方法
1.症状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胆红素升高


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有如下特点:

1、黄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黄疸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342µmol/L),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一般情况好,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51.3µ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2.检查

1、三大常规,三大常规检查正常,无贫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2、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µmol/L(15mg/dl),也可>342µ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一般无须特殊检查,必要时可查胸片,B超等,无异常发现。

治疗方法
1.治疗

母乳性黄疸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继续母乳喂养:不主张为诊断而停母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母亲继续喂奶,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的方法。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天10次以上,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黄疸及一般状况、吃奶及体重增长情况。

2、干预措施: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根据情况采取停母乳及其他干预措施。各种干预手段以尽可能不影响母乳喂养为前提,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目前比较公认的干预标准为血清胆红素275~425µmol/L(16~25mg/dl)时停母乳,改配方奶喂养2天以上,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300~375µmol/L(17.6~22mg/d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到170µ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257µmol/L(15mg/dl)时不需停母乳;>257µmol/L(15mg/dl)时,暂停母乳3天;>342µmol/L(20mg/d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同时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

4、酶诱导剂,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二、预后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µmol/L(15~25mg/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喂母乳的早产儿比喂配方奶的早产儿更易发生黄疸且黄疸延迟消退。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早产儿母乳性黄疸与胆红素神经毒性关系处于研究阶段,初步认为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应相对积极,因为由于母乳性黄疸带来的神经毒性不应忽视。

母乳性黄疸中医治疗方法(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中药方

方剂1: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方剂2: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

制用法:水煎服。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湿热证。

方剂3: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

制用法: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

适应症: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食疗法

方剂1:蝉蜕0.5g,绿豆5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方剂2:鲜蘑菇或番薯适量。

制用法:做菜煮汤。食用。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阴黄证。

方剂3:冬瓜皮、玉米叶各3g。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2.护理

1、让孩子多睡觉,另外要注意保暖,夜晚加厚衣服及被褥,避免孩子着凉,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

2、可以适当多补一些豆类食品,如黄豆、大豆、黑豆等可对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豆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可促进代谢,对于疾病修复有很好的效果。

3、喂奶时间及用量要注意,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3.饮食保健

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

展开
疾病介绍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回到顶部